师德的构成是多维的,对师德的单维、单向理解,不利于师德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践行。
一说起师德,很多人下意识地将其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这当然没错,但师德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许多职业而言,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之间是弱联系,甚至无联系,但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与个人品德关联极大。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里是以其全部人格面对学生的,其全部人格都是教育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师德是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的一体化。
近年来,有悖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我们在思考师德时总是从底线开始,各地纷纷出台师德底线要求文件。师德有底线,守住底线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一切关于教育事业的光辉说辞都会黯然失色。但如果仅从底线去理解师德,也是偏颇的。若没有对教师崇高专业使命的理解,最基本的师德底线其实很难坚守。所谓专业使命,就是教师对教师专业召唤的听见、响应与承担。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听见教师专业所发出的召唤,或者即使能够听见却不能或不愿做出响应,不去承担,单靠外在约束去守住师德底线,那必然守无可守。因为师德底线往往是罗列的,很难穷尽。而不能穷尽之处,就是师德失守之处。即便是已经罗列出来的底线,如果欠缺对教师使命的承担,也会有人对其进行曲解,给予违反师德底线以种种合理化的借口。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师之使命,才能真正践行神圣的师德法则。
师德底线与教师使命的融合也预示了另外一种融合:外在约束与自我要求的融合。当出现师德问题时,我们的惯性思维方式是制定更加严格、细致的师德规范,给予教师更多的约束。外在约束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化为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外在约束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在师德提升问题上,制定外在规范只是初级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在教师心中树立起师德法则。
教师最为反感的是,社会一味地向他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却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足够的尊重。建构师德,不能单靠要求,还要靠尊重。如果教师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职业尊严没有建立起来,他们便没有安全感,总是处在职业尊严的防御状态,如此一来,坚实的师德是很难建构起来的。教师的教育尊严本身就是师德的构成要素,在师德建构中,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维度。而教师的教育尊严,既来自教师的专业自尊,也来自社会对教育、对教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