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达德幼儿园 吴晓萍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教育的常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能为幼儿提供各种精心安排的区域学习活动,使幼儿得以轻松愉悦学习,进而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做事、共处、生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当前幼儿区域活动效率较低,难以有效提升幼儿核心素养。因此,本文将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深入思考幼儿区域活动优化策略,以期可以更好地发展幼儿核心素养。
区域活动是学龄前儿童开展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通常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而创设相应的育人环境,合理运用各种幼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引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进而达到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目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活动进行操作,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获得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二是教育性。区域活动材料多样、内容丰富,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玩乐机会,而且还被赋予学前教育的目的,使幼儿能够通过区域活动而模仿学习社会性行为。三是实践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必须开展动作、角色以及语言的实践操作才可以顺利完成活动,进而在区域活动中亲身体验实践的乐趣。
幼儿园区域活动具有鲜明的准备性,其可以为教师准备开展的各个领域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而为幼儿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准备开展美工折纸活动“乌塔与白塔”时,教师可以在美工区投放正方形纸及折纸步骤图,指导幼儿逐步学会看折纸步骤图,并且按照步骤图自主进行对折、翻折。幼儿通过区域活动得以积累相应的经验,在美工折纸活动“乌塔与白塔”中,就很容易掌握“折塔”的方法,在与同伴合作中顺利完成“乌塔与白塔”的折纸作品。
教师在各个领域活动中,经常会发现需要通过区域活动来巩固和拓展领域活动的活动目标,这表明区域活动具有浓郁的延伸性功能。例如,教师在开展使用筷子的领域活动时,只能是帮助幼儿认识筷子、学会使用筷子,但使用筷子不仅只是学会了方法就可以的,更需要进行反复练习才可以熟练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区域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在“巧手屋”区投放玩具筷子、小动物玩偶、玩具食物、玩具餐具等,组织幼儿开展“喂小动物”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反复练习,进而得以熟练操作。
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幼儿遵守规则、合作互助,进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可见区域活动具备规则性功能。例如,美工区活动要求幼儿应做到不乱丢纸屑、不弄脏墙面,在活动结束之后应及时将材料归位;在游戏区活动中,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和任务,并且在游戏活动中遵守游戏规则、养成相互礼让的习惯等。
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教育作用,创设有效的区域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时应从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划分和布局教室区域,从而使教室成为幼儿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防止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产生压抑的感觉。同时,教师还应从幼儿的心理、情感、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幼儿创设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实践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合理安排幼儿区域活动时间,大班控制在50 分钟到1 个小时左右,中班、小班则依次递减,让幼儿自由进入各个区域中积极探索,有效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教师如果要想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顺利完成实践,必须制定合理的行为规则,并且在活动中严格执行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引导幼儿更好地遵守行为规则:一是图示。由于幼儿普遍对于规则的认知不够透彻,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暗示的方式将规则形象化、直观化。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区域贴上一个“静”的标记,提醒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得喧哗。二是提醒。由于一些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过于任性,不认真遵守区域活动规则,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伴,必然会影响区域活动效果。对此,教师应对这些幼儿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提醒。当然,这种提醒必须是友好的、平等的,这样才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得以正常、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幼儿只有通过操作各种活动材料才可以获得知识、积累经验,进而形成认知、获得能力。应该说,幼儿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自主进行操作、学习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材料是否科学合理。因此,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必须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投放合理的活动材料以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例如,在主题为“我爱我家”的区域活动中,主要目的为引导幼儿认识家庭主要成员,引导幼儿模仿成人的行为,体验角色职责,从而有效激发其热爱家庭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为其创设娃娃家区域,温馨的角落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并根据主题为幼儿提供诸如桌椅沙发、衣帽鞋裤、各种饰品、清洁工具、奶瓶尿布等材料,使幼儿在娃娃家的区域活动中创造性地扮演角色,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当然,教师在选择投放的材料时必须坚持安全、卫生原则,必须保证所有区域活动材料无毒,不会对幼儿身体健康产生任何的伤害。例如,幼儿园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玩具材料进行消毒清洁,然后才可以将其投放到区域活动区。
活动内容是有效提升幼儿区域活动效益的重要着力点,教师必须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立足培养幼儿核心素养,对幼儿区域活动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首先,应对区域活动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教师应主动打破不同区域活动之间的壁垒,根据幼儿教学目标对区域活动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增强区域活动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整体教育功效,进一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其次,应对区域活动内容进行均衡设置。如果要想使区域活动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必须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区域活动内容进行均衡设置,以便使区域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传统区域教学活动过程中,通常都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幼儿只能在教师指挥下完成区域活动。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提升区域活动质量。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和意愿,防止过度主导、干扰幼儿,进而使幼儿产生依赖思想、厌恶心理。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组织、合作、引导作用,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还应关注那些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从而使他们得以增强参与区域活动的信心。例如,当教师在组织“观察物体的浮沉”的主题区域活动时,大部分幼儿都会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铁饼、塑料等材料放进水中,很容易就会发现塑料会漂浮而铁块则会下沉。此时,教师则可以由传统的指挥者转变为观察者,认真观察每一位幼儿的一举一动。当发现个别幼儿面对材料无从下手时,则可以指导其顺利进行实验,引导其认真观察。这样,教师应尽量给幼儿活动自主权,当幼儿碰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再适当介入,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培养核心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应立足《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创设有效的区域环境以促进幼儿综合性发展、制定合理的实施规则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投放合理的活动材料以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选择科学的活动内容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以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幼儿区域活动质量,使其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强大助推力,为培养幼儿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