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三小学 叶文林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数,了解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单位转换等一系列数学基础知识,学好小学数学知识将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运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益及其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师所关注并积极探讨的热点话题。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也对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行了一番探讨,现将个人认为切实可行的能显著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初步总结如下,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大量的教育实践已表明,如果没有实际的生活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及求知活动便很难坚持下去。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便要积极贯彻、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资源,以这些资源为载体,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知识,从而让数学知识活灵活现起来,更加生动形象,也使得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可以说,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小学数学变得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从而优化其数学学习效益及质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这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负数”这一新接触到的数学概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负数现象,如天气预报中零下10 摄氏度记作“-10C°”;中国地势图中比海平面低155 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表示为“-155m”;地下停车场有3 层,分别记作“-1”“-2”“-3”;银行存折上存入1000 元,记作“1000 元”,取出2000 元,记作“-2000元”……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现象,学生对其也格外熟悉,以这些现象为素材便很好地建立起了“负数”这一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于“负数”的数学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也使得学生认识到了所学数学知识之于社会生活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凭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也更容易实现对“负数”相关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小学数学变得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成长机会,大大优化了数学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有趣的游戏格外热衷。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课间活动时学生总是三三两两组在一起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且参与的积极性分外高涨。由此,笔者联想到既然学生乐意参与到游戏之中,为何我们不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引入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充满趣味的课堂游戏呢?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二来更是能促使他们在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氛围中轻松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点,一举两得。
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口诀”的相关知识之后,笔者便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对暗号”的趣味小游戏。具体规则为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其中一人先说出乘法式子,其他学生则要快速回答出正确结果,也就是对出“暗号”。如学生说出“七七”,其他学生要快速给出“四十九”的“暗号”;说出“五六”,其他学生要快速给出“三十”的“暗号”;说出“七八”,其他学生要快速给出“五十六”的“暗号”。学生之间可交换提问者与回答者的角色。在这个充满趣味的课堂游戏中,提问的学生要想确保问题的正确以及判断回答者所给出的“暗号”是否正确,他自己首先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而回答者要想确保所给出的“暗号”是符合问题的,自然也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如此一来,借助“对暗号”这一课堂小游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空前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对所学的“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回忆与巩固,有利于他们建立起完善的乘法口诀知识结构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游戏化教学理念的恰当运用让小学数学变得更加趣味与生动,也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记忆,确保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倾倒给他们,却很少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自主获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更像是一个只会存储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体与主人,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限制,无论是日后的数学学习还是步入社会之后接受其他新知识都有着极大的难度,这自然也不符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目标。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教学理念。
对此,笔者在自身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加以积极尝试与实践,学生反响良好。例如,在教学了“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之后,由于初步接触两个完全陌生的数学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并没有反反复复告诉学生圆柱是什么、圆锥是什么,而是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讨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图形、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圆柱、圆锥体等。这样一来,学生便很好地在小组合作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在小组讨论中,一名学生绘制出了圆柱图形和圆锥图形,一名学生刚说出“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马上就有另外一名补充道“圆锥的一个底面是一个圆”;一名学生刚说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打开之后是一个长方形”,另外一名学生就补充道“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扇形”;一名学生刚说出“圆柱有无数条高”,另外一名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圆锥只有一条高”……如此一来,学生就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了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由于是凭借自主努力得出的观点,学生势必会记忆得更深刻,这便大大提升了其实际学习的效果。落实探究性教学理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的同时,也保障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及质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低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具体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规律。为此,数学教师要落实合作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之间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和总结,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掌握新知的奥秘。如此,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探究“梯形的面积”时,笔者先与学生一同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继而提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量有关?”在学生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笔者将其中有价值的猜想依次板书在了黑板上。接下来,为了让学生验证笔者提出的几种猜想,笔者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为5 人,然后让他们合作动手操作,看看能否将梯形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图形。如此,每个小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实际训练中,他们为了验证提到的猜想共同讨论和动手操作,不仅实现了思维的碰撞,还让他们快速掌握了数学的有关知识。
受多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单一的“无差别”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自身的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数学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之前,为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设计了分层教学目标:针对后进生,要求他们通过预习,能够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并说出哪些图形是组合图形,在教师提出了具体的图形之后,能结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说出具体的问题答案;针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能够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能通过认知来分析组合图形的具体面积计算方式,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优等生,除掌握上述知识外,能结合实际生活说出具体的多边形物品,并说出具体的计算面积的方法,提升他们的空间能力。如此一来,既厘清了上课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优化本学科教学效益及其质量的方式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在显著改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实确保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其能力得到较好的进步与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后笔者将进一步探索优化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水平,同时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与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