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实践活动探索

2020-12-18 12:50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小学林克浩
亚太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数学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小学 林克浩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归宿,学校教育无非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得以实现。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传统的通过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而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课堂教学鲜明的时代特质,实现孩子们创新意识的激发与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有机融合,尤其是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融入数学课堂,进而达到和谐、科学、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孩子们在愉悦、享受成功的活动氛围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实践,让课堂“玩”起来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佳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往往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学习形式,在激动、愉快、刺激的氛围中学习,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通过游戏活动,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其创造潜能的自然展现,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良好的“正能量”情感体验都能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爱游戏、爱玩的特征来设计教学活动流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有效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时,下课铃声快响了,笔者设计了一个动脑筋游戏,规则是: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座位号和教师展示的数字之间的关系,联系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说一句话。如教师出示12 这个数字,座位号是1、2、3、4、6、12 号的同学说“我的座号是12的因数”,座位号是12、24、36、48、60 号的同学说“我的座号是12 的倍数”。最后,教师宣布:因数是1 的同学,全部起立。此时,全体学生起立,教师宣布下课。趣味、新奇的游戏,全班都能积极参与,既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还纠正了错误,进行了个别指导。孩子们在愉悦的玩的境界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开始思考创造,增强了探究的欲望和动机。特别是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在玩游戏的氛围中,创造欲望很自然地被唤醒了。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实践,让课堂“动”起来

实践和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学生正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而提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尽可能提供翔实的素材,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实践,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动手切萝卜活动。切后,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切一刀可以得到一个面,再沿着面的边切一刀变成两个面可以得到一条棱,再切一刀变成三个面可以得到一个顶点。每切一刀都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有利于学生体验感受面、棱、顶点的特点。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笔者进一步追问:“切几刀能就得到一个长方体?”学生随即争先恐后地回答。通过这一动手操作实践的教学环节,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充分感知、熟记于心。又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笔者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放手让学生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比一比,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比较等过程中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再通过对应边的关系梳理,利用旧知,水到渠成地用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在情境体验活动中实践,让课堂“活”起来

创设情境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适宜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或感悟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或感知某个具体的角色,或感受体会某种内心情感,进而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求知、主动探究。与此同时,学生这种内心感悟也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联系教材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孩子们喜欢的《熊出没》中“熊王分饼”的故事。有一天,熊王做了3 块同样大小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4 块,分给熊大一块。熊二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于是,熊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 块,分给熊二两块。光头强更贪吃,他抢着大声说:“我要吃3 块,我要吃3块。”无奈,熊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 块,分给光头强3块。当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个中谁分得最多吗?”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的求知热情也被点燃了。

四、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实践,让课堂“灵”起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演绎概念、公式的推导,证明定理、探索规律等,让孩子们重现科学家认识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孩子们的课堂探究过程成为一个再经历、再探索、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孩子们自己主动探究知识,形成科学结论,促进思维方式训练和思维习惯形成,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对所学知识和结论死记硬背的习惯,更是让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发现规律、归纳结论,全面地掌握新知、获得发展。

例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我做主、我当家、我能行”的系列数学探究活动,把本课要学习的知识、要解决的问题,编成一个个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超市购物、乘车旅行等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机智巧妙地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不仅能让孩子们产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迫切需求,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

五、在转换角色活动中实践,让课堂“转”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活动氛围,让学生转换角色当“小老师”,让教师转换角色当“大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课堂的主角,为孩子们提供讲解学习内容、提出观点、归纳结论、评议作业、编写题目的机会,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创造的使者,让学生在多彩的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学出精彩。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由于该课为第五单元最后一节课,所以很多内容都与前三节课时内容有关,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将其看作前三节内容的总结与拓展。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在该节课中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角色转换。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课程教学任务。接着,教师将每六个学生划分为一组,组成小组的成员中,各层次的学生各一名,这样学困生就可以跟随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思路进行数学探索。教师还需要给每组安排一名小组长,主要负责总结组内成员在转换角色中的表现,记录自评与互评内容。在安排就绪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进入学生小组中聆听小组讲解员对“组合图形面积”内容的讲解。教师也可以着重听取几名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求解的讲解过程,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点评做准备。在学生组内讲解结束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几组组合图形,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解出图形的面积,教师这时询问学生有谁能够主动讲解问题的求解思路及答案。由于学生在之前的转换角色中,已经有了讲解练习的经历,所以对求解思路并不陌生。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中给全班同学讲解解题思路,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比拼。学生为了小组荣誉,也会在组内成员的极力推荐下鼓起勇气讲解。不论学生讲解得好坏,教师都要给予赞扬,同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课程结束后,小组组长需要将转换角色时组内成员的自评互评记录交给教师,教师课下总结学生在转换角色活动中,针对“组合图形的面积”内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可以为学生录制“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讲解短视频,分享到QQ 群中。学生通过观看总结自己讲解时的漏洞,并及时改正自己知识理解的误区,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念能否转变,直接关系到课堂是否灵动、是否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众多活动形式中选择有效的方式与方法,让孩子们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让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数学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