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 陈 凤
目标预设1:培养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师:第二单元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前大家通过预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整理了一下,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字词的。
师(出示词语系列提问):这些内容大家已经解决的有哪些?哪个小组来汇报?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等方法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平时阅读时也要记住,要读懂文章,先找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想办法解决拦路虎。老师再来考考大家。
(出示:远古时期的______,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______,这就是______。)
生:远古时期的松脂,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
师:大部分同学都善于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咱们来看一看。
(出示学生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图片: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②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③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④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⑤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⑥这块琥珀有什么研究价值?)
师:大家能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为上面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呢?
生:课文1至12自然段讲了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13至17自然段讲了这块琥珀是怎么发现的,第18自然段讲了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研究价值。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你们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厘清了课文的脉络,谁能把这些内容合并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发现以及研究价值。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去阅读课文,寻求答案。
笔者出示学生的字词类提问图片,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已经解决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最后巧设填空题,学生在填一填中准确地诠释了“松脂、化石、琥珀”这三个科学术语之间的关系,理清了情节线索,为后面的阅读打通障碍。
接着出示学生的内容类提问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这一板块的妙处在于,问题②至问题⑥与课文内容恰恰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指向于课文的局部,而问题①指向于课文的整体。学生在找到后五个问题对应的内容后,就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同时强化了整体印象,有助于提取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阅读教学要立足儿童本位。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教师写在教案中的一个板块,而应该是学生在阅读中期待实现的目标、自觉探索的答案。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阅读策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前先行阅读,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前搜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先集中交流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再集中呈现学生尚未解决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共同攻坚克难。学会提问,培养目标意识,从学生中来,找准起点,到学生中去,明晰目标,后面的学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目标预设2:在阅读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二】
(出示学生提问图片:①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②这块琥珀有什么研究价值?)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8自然段,用直线画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用浪线画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生默读,圈画。师指名上台展示画出的答案,并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生1: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他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画出语句是寻求答案的第一步,更高明的读法是把画出的语句浓缩成凝练的词,还请你说一说。
生:透明、纤毫毕现、完好无损。
师:第一个词你是直接从文中找的,后两个词是你自己概括的,这样就把长长的句子读短了,读明白了。
生:这块琥珀的研究价值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师:琥珀的样子和研究价值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再细致地研读课文。
生: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而琥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推测出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看到它们腿上的每一根毫毛,看到它们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想象它们挣扎的样子,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课前大家查词典知道“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其实联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解释。谁来说一说?
生:推测就是根据亲眼看到的,展开合理的想象,继而得出结论。
师:读书就要这样,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这叫融会贯通。
在千千万万的琥珀之中,文中的这块琥珀独一无二,它是什么样的呢?教学中笔者化问题为导学单,分三步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第一步让学生思考从这块琥珀里,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而推测出什么?自主圈画答案。第二步引导学生把冗长的原句浓缩成凝练的词语,实现了直接提取到精准概括的飞跃。第三步研究琥珀外形与研究价值之间的关系,回炉重读,从看到的到想象的,再到推测的,层层递进,顺应了科学小品文严密的科学顺序和逻辑顺序,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推测”,远比查字典更通俗易懂,还巧妙地解决了课后第三题中的认知难点。
阅读教学理应立足阅读本位,在阅读中提问,在阅读中解惑。在该片段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文本默读圈画,锁定语句细读提炼,前后统整回炉重读,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看似不经意的点评,恰恰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提示,在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同时,还授之以“渔”,使学生研读有法。
目标预设3: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科普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科学性。
目标预设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片段三】
师:几千万年前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出示导学单:浏览课文1至12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先自己想再同桌交流。学生上台讲述过程,同时借助苍蝇、蜘蛛、松脂图片上台画简笔示意图)
师:讲述时就要这样,紧扣角色,理清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师:比一比,同学讲的故事和书上的故事,你比较喜欢哪个?为什么?
生:书上的故事比较生动,过程比较具体,我喜欢书上的。
师:课文是怎么把故事写得这么生动具体的呢?请用直线画出描写小苍蝇的语句,读一读,思考文章是怎么把小苍蝇写生动的。
生:抓住小苍蝇的颜色、动作、心情、声音,把小苍蝇写得惟妙惟肖。
师:上学期语文园地三告诉我们,阅读时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想),像这样的写法在太阳、松脂、蜘蛛身上有体现吗?
师:有了这样的描写,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发生在千万年前的故事演出来。
(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内心独白,上台绘声绘色地讲述几万年前的故事)
师:看来,讲述时还要调动感官,绘声绘色。
上述片段中,学生品味“准确”,精析“形成”。先引导学生浏览情节,简述“形成”,学生厘清了情节,自由讲述形成过程,在交流展示中,学生运用紧扣角色、理清顺序的方法,讲清了原来这块琥珀里是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相遇的故事,是几滴松脂包围它们的故事。儿童阅读总是囫囵吞枣,一本书读完,再回首已茫然,所得非常有限。培养蓝本意识,在初知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介绍,大胆表达,明晰文本的结构顺序,是提升表达能力的第一步。
接下来品悟生动,讲演“形成”。“同学讲的故事和书上的故事,你更喜欢哪个?”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更生动具体。接着学生上台出示自己找到的句子,赏读文中描写小苍蝇的语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调动感官感悟语言的方法,借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去赏析写蜘蛛、太阳、松脂等事物的语句,发掘生动的密码,最后生动地讲述出来。
阅读教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它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样写的”,文本中的言语内容和文本结构都是研究的对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蓝本意识,带领学生穿行在字里行间,即景生情,触类旁通,关注语言形式,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演绎更精彩;关注语言情境,让学生恍若身临其境,表达更出彩。
【教学片段四】
师:老师发现大家讲述时,关注点基本都集中在苍蝇和蜘蛛身上,课文中很多语句被大家遗忘了,它们觉得很委屈。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语言准确,一句都不能少,你能当当代言人,说说它们存在的理由吗?
生1: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不能少,因为太阳热辣辣,所以松脂滴得很多,“一大滴松脂”“继续滴下来”,才有了这块硕大的琥珀。
生2:“老松树的泪珠”一句是拟人的写法,好像是老松树正在为苍蝇和蜘蛛这两个小家伙着急。
生3:写大海的句子不能少,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是形成化石以及后来在海边发现的条件,这一段描写为后文埋下伏笔,前后呼应。
从教材中来,到学生中去,整堂课的目标预设、能力提升点,立足于科学小品文这一特殊文体,顺应统编版语文教材要素的编排次序,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顺序。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最后几分钟,笔者出示了另外几块琥珀,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推测手法,再写一个几万年前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通过仔细观察琥珀想象出来的,生动形象,且鲜有不合情理的虚构,看来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蓝本”意识产生的效应。
立足儿童本位、阅读本位、教材本位,让阅读课教学成为学习意识生长的原野,向美而行,用课堂为阅读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