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 陈伊雯 陶婷
摘 要:高校班级学生干部是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是每个班级进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党团班级建设的骨干力量。然而,多数新生班干最初从事班级管理服务工作时,存在认识不清、能力不够、觉悟不高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文章分析了新生班干从事班级管理服务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生班干培养方式进行探索,以更好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校;新生班干;培养
一、大学新生班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班干身份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大一新生入校第一天,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彼此间不熟悉,还未形成一个稳定的班级体,军训结束后,班级同学即将回归学习生活,需要成立班委会,开展班级建设、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班委竞选是大学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比赛”,同学们大多抱着尝试的态度参与班干竞选,虽满怀热情,但对大学班干的具体分工、职责权限等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大学班干和中学班干一样,只要帮老师“收收作业”“跑跑腿”就可以,也有不少同学看中班干身份的特殊性,认为拥有大学班干的特殊身份可以使自己在大学校园中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并未认识到班委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新生班干一系列的认知偏差导致在从事班级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班级活动等方面出现状况,造成班级工作效率低下,集体松散,班级同学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出现不能摆正学生干部身份而产生高人一等的自负心态,新生班干若用这样的心态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只会遭到同学们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更会遭到同学们的孤立和鄙夷,难以服众,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孤家寡人”,失去学生干部的“光荣身份”。
(二)缺乏主观能动性,领导力执行力不够
主观能动性指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新生班干刚接手班级工作时,一方面要学会适应从未接触的大学校园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处理许多班级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接到辅导员、学生会分配的工作任务后,大多新生干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满腔热情,但工作没思路、没方法,坐等辅导员“手拿遥控器操作”,化身机器人按部就班地行动。新生班干如此执行工作,虽能“保量”,确很难“保质”,久而久之,会形成工作疲软依赖的心理状态,造成班级工作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和领导力是学生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学生干部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变成现实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以班级为基础单元,学生班干是班级体的领导核心,学生班干强有力的领导力,对培育优良的班风、学风,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班干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使其不能有效开展班级活动,充分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同学的凝聚力。
(三)思想觉悟不高,综合素质不够
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员发展的储备力量。多数新生班干在入学之初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选择加入党组织,他们当中不少人也成为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但在谈到入党动机时,不少新生班干难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或者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选择入党,入党动机不清、不纯。学生干部作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作为班团组织的领导力量,在开展党团活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党团理论知识,确保活动方向政治方向明确、意识形态清晰。但不少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思政课重视不够,不能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大一阶段班级活动较多,多是学校、学院布置的指定性活动,面对纷繁复杂的班级工作和学生活动,新生干部会出现“手忙脚乱”“自顾不暇”等“症状”,甚至出现逃课做学生活动的现象,在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没有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班级工作的关系,致使学习成绩严重下滑,从而制约了新生班干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高能低分”“逃课挂科”的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也无法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降低其在班级同学中的威信力,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新生班干培养的意义:互帮互助,合作共赢
首先,加强新生班干培养,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优良班風形成。学生班干是班级工作的执行者、实施者,是班级同学的“管理员”和“服务员”,新生班干经验尚浅,能力缺乏,考虑问题不全面,工作方法不灵活,传达通知不准确,执行任务不到位,久而久之,会造成班级工作效率低下,班级同学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班级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等问题,一支优秀的学生班干队伍,对增强班级同学凝聚力,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加强对新生班干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成长。新生班干通过处理班级事务,组织班级活动,服务班级同学等一系列班级工作,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做学生干部获得的历练,也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管理和领导经验,为将来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加强对新生班干的培养,有利于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提高班级工作效率。新生班干作为新上任的班级管理者,他们经验尚浅,能力尚缺,不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他们很难独立开展班级管理服务工作。在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新生班干能够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逐渐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而在他们的帮助下,辅导员的工作将会迎来相对轻松又崭新的局面,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局面下,优秀的新生班干能够像星星之火一样,激发出班级同学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热情。
三、新生班干培养策略
(一)端正态度,摆正心态,做服务同学的贴心人
学生干部,“学生是身份,干部是责任,”多数新生班干一开始从事班委工作时,矜矜业业、踏踏实实,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班干开始出现急功近利的“官本位”思想,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态度“为我独尊”,引起班级同学的反感;还有一部分班干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时不敢严格要求同学,工作中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害怕得罪同学,这些都只能带来班级同学对班级工作和班级活动的不配合,降低班干在同学们心中的威信,造成班集体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状态,班干部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生身份,确定自身的工作职责,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学生干部要做“学生友”切不可做“学生官”,既不要刻意看低自己,更不可突兀地抬高自己,只有始终将自己看成班级体中普通的一员,才能真正走近同学、融入同学,真正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更好地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从而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当然,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时,新生班干需要具备一定的班级管理权、执行权,因此在做学生工作中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要逐渐成为一个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在面对组织活动、评奖评优、奖助学金评比等班级工作时,班干应该多一点情怀、少一点情绪,多花一点心思、少一点心计,只有在学习工作中融入个人情怀、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充分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全力以赴、问心无愧,才能成为一名老师、同学都可信赖的“优秀学生干部”。
(二)与时俱进,与事俱进,做班级工作的用心人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式增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每天会接收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的大量信息,学生干部需要学会运用各种办公软件,统计信息、收发表格,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和各种短视频进行活动宣传。面对新时代对学生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学生干部的眼光、思维当然也不能局限于过去,不能停留在从前,要学会与时俱进、与事俱进,生活中,要多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同时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班级工作效率,还能赢得班级同学的好口碑。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難题时,新生班干要多点耐心、多点用心、多点细心,在经过班委会集体讨论和集体协商后,拿出工作的新思考、新方案,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坐以待毙,“等靠要”辅导员出面解决。面对重复单调的班级工作,不要因为简单而粗心、不要因为平凡不上心。学生工作是需要花心思的,是需要付出心血的,学生干部要用心观察、用心总结、用心付出,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用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每一名同学,向身边的同学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实现班级工作和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双赢目标。
(三)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学生干部的头衔本身就肩负着相应的职责和使命,履行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学校、班级对学生干部的要求比普通学生要高,班干从事班级管理服务工作时,要能够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自己正确、积极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激励班级同学,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学生干部作为党团组织的储备力量,应具备较为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具有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和独立判断性。在开展班级党团活动时,需要把握政治大方向,对班集体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论进行纠正和引导,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也应开设相应的培训班,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干部克服功利主义思想,使他们能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榜样。此外,学生干部思想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应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当然,学生干部要想在班级同学心中具有较高的威望,还需加强作风建设,不仅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色,生活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背后议论的对象,增强自身的群众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报,2015(10):186-188.
[2] 王爱英.高校班级学生干部选拔策略与培养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63-67.
基金项目:文章系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医药大学生革命精神传承研究”(2019rwyb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鸿,女,安徽中医药大学专职辅导员,助教,硕士;陈伊雯,女,安徽芜湖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读学生;陶婷,女,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