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琪 傅逸帆 翟雨萌 黄锦霜 王欣
摘 要 本文以宁波老龄人口为样本,采用问卷实地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调查了宁波老年人群体对积极老龄化的认知、意愿和行为,并对其中的劳动力供给意愿和行为进行了重点关注。调研显示,宁波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在逐渐提高,一些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有精力、有意愿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以65岁以下为主、女性、城市地区的老年人有就业意愿的比例相对更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劳动供给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存在失衡,被访者大部分希望自己能在退休后仍然能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但实际上再就业市场、职业中介等远远跟不上老年人需求。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劳动力供给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面临着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和人口老龄化双重压力,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在社会工资上涨条件下,社会劳动参与率均下降,由2007年72.30%下降至2018年68.79%。有生育鼓励政策实施下,人口出生率仍从2016年的12.95‰下降到2018年的10.94‰,长期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 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加速、重度老龄化并存发展阶段。
实际上,老龄人口的社会可挖掘价值潜力巨大。宁波地区为例,2013年,宁波地区60周岁以上占总人口数20.45%,而到了2018年60周岁以上占总人口数达到25.09%,已进入超老龄社会并且高于全国水平, 2019年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指数及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显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才匮乏,由此可见,宁波地区是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供给缺失的典型地区,因此其老龄化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性。文本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重点分析退休后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意愿与行为。
2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经过了前期准备阶段、中期调查、后期反馈和调研分析四个阶段。问卷调研经过了问卷设计——预调研——问卷调整和调研方法完善的过程,调研过程严谨,有效控制了调研误差。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数据质量可靠,为调研结论的科学、可信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调研问题的分析和抽样方法的确定,经过估算,本调查的样本总容量为500份,最终回收有效样本477份,有问卷有效率95.4%。
从性别比例看,在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年人中,男性有215人,女性有262人,男女人数基本持平。从年龄分布来看,处于60岁到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比例最高;从地区分布看,鄞州区、海曙区人数最多,其次为江北区、镇海区,而北仑区、象山、奉化区、慈溪、宁海和余姚人数最少;从文化程度看,老年人群体中小学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占到44%,初中学历的老人占到33%,高中或中专的占到15%,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8%;从身体状况看,78.41%的老人行动良好,仅有5.66%的老人需要他人照顾;从居住方式看,有69.6%的老人与配偶居住,18.24%的老人与子女同住,仅有7.97%的老人为独居;从家庭人口数看,有54.72%的老人家中有2人,18.03%的老人家中有3人,而仅有8.39%的老人家中仅有1人;从其他收入看(除退休收入外),老年人主要集中于0-1000元,占58.28%,且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多数老人没有其他收入;从子女赡养费方面看,每月收到子女0-500元赡养费的老年人占比52.62%,每月收到500-1000赡养费的老人占到24.11%。
3调研结论
3.1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意愿在逐步提高
一些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有精力、有意愿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以65岁以下为主、女性、城市地区的老年人有就业意愿的比例相对更高。现在,大量 50、60后人群已经或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水平都比过去的老年人更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如果不充分尊重并为这些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不但会造成这些尚有价值的年长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即价值实现需求。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参与社会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老年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偏好、需求和能力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就业活动。
基于我国尚存在提前退休的事实,再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当务之急是减少提前退休,在保证更多的人能够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再退出正式劳动就业领域的基础上,通过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方式逐渐延长退休年龄,从而提高60-65岁低龄、健康老年人的就业率,既能够适当缓解老龄化程度高带来的财政压力,也比较符合真正有就业意愿的老年群体特征。
3.2多重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
从老年人参与劳动供给的决策看,当前老年人群体中男性参与有偿劳动的占总人数比仅为14.88%,占男性总数的33.02%;而女性参与有偿劳动的占总人数比为20.55%,占女性总数的37.4%,男女之间劳动参与率差别不大。从文化程度看,一方面,低文化程度人群(小学及以下)参与有偿劳动的占总人数比高达21.38%,占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总人数的49.04%,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上升,其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本科及以上仅仅占比1.89%。但是另一方面,考虑到初中、小学以及以下的人群较多是因为上世纪我国的教育体系和设施不够完善,因此其占比较大是合理的。从退休前单位性质看,农民的参与有偿劳动比高达20.55%,位列首位,而政府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并未参与过有偿劳动。从退休收入看,退休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的老年人参加有偿劳动的比值最高,随着退休收入增加,参加有偿劳动的意愿在降低。
3.3积极老龄化劳动供给水平受供给和需求匹配失衡制约
根据调研,宁波市再就业规模虽然是在持续扩张,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宁波市目前再就业的数量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 求,并且随着“老龄化+少子化”时代的来临,早期再就业供给端的压力不断加大,早期再就业的供求矛盾不断凸显。在需求方面,由于老龄化的到来,宁波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在增加,调查发现被访者大部分希望自己能在退休后保持经济上的独立,调查结果显示离退休金成了大部分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享乐的生活观念逐渐被摆脱,大部分老年人愿意退休后能再就业,需求方面在逐渐增大。在供给方面,由于退休職工再就业主要借助熟人网络,也就是亲戚朋友的帮忙,有文献研究指出,现在我国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主要帮助的是强关系网络,也就是“差序格局”的中轴——由家庭或家族关系所形成的亲属和朋友结构。小部分老年人借助中介机构以实现再就业。但总的来说,国家组建的正式组织对老年人再就业起到的作用不大。退休职工再就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老年人就业渠道单一,供给方面严重不足。需求大,供给小,供需匹配严重不足,再就业供给矛盾愈发明显。
3.4老年人劳动供给意愿和行为受体制机制约束考验
立法保护低龄老年人正当工作的权利,开发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要使低龄老年人重返劳动力市场,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低龄老年人得到企业聘用并且聘用关系得到法律的保障,但是目前法律和制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支持和保障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激励机制和实施方案。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是一个政策性强的工程,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解决低龄老年人在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收入福利、竞争激励、年龄歧视等问题。同时,社区在推广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之外,可以积极与社会企业对接,为本社区需要工作的低龄老年人谋求合适的工作机会。目前,我国退休职工再就业依然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对于退休职工人力资源开放和利用,政府政策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实践往往是针对中青年职工,使退休后再就业职工的人力资本无法得到正确的衡量、评价,缺乏对退休职工再就业的激励作用。所以再就业长期发展受到严峻考验。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第三期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老有所为,为在当下”——宁波市积极老龄化调研》(2019-6)成果,指导老师:李雪艳。
参考文献
[1] 彭求实,张畅,曾庆森.城市低龄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现状——以北京市老年交通协管员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6):12-14.
[2] 魏佳玉.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城市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现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3] 张露馨,蒋冬瑶,高艺璇.城镇退休人口再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5):62-68.
[4] 郭凯明.颜色.延迟退休年龄、代际收入转移与劳动力供给增长[J].经济研究,2016(06).
[5] 王长青.以“积极养老”理念引领养老服务实践[J].群众,2019(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