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卫红 赵艳波
摘 要:实践创新不仅是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培养人才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条件下,为了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必须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
关键词:实践创新;大学生;理论依据;现实意义;培养路径
新时代条件下,随着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蓬勃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实用人才已成为教育战线的共识。实践教学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了解实际知识、熟悉社会环境、培训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指出,高校必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高等教育现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使其既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强调,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做到知行合一,把实践教学视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2]2018年10月,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文件强调要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强校内外资源的综合运用,加强建设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健全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3]目前,高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人才观,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使实基地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为了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支持高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建成一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使其对区域和产业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4]同时,切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调创业协同育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高校实践创新基地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基地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如何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提供实习实践所需的相关条件,如何充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突出强化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如何加强和规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运行,真正地发挥基地优势和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的内在需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当前,实践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节,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实际状况,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现实及企业对各种人才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条件下,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亟需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既要增强比重,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又要提高质量,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当务之急。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实执行比较难;实践教学课程投入和安排不合理,规划时间不明确;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不够清晰,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现实需要,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研究,科学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自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二、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了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就业综合实力,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育人机制,建设实践育人平台和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强化校内外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都需要教师的有力支持和有效指导。
教师队伍的完善既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也是应用型高等学校长远发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实例,在教学中辅以赛事题目模块讲解也能有效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理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基层调研进修,投身于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交流,掌握前沿的设备技术;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并定期邀请企业知名的技术专家来学校举办专业技术讲座,传播国际前沿的技术信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实践创新的热情。
(二)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优秀经验,建立专门适合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设计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贯彻国家创新教育战略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树立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作为实践创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需要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实践能力。实际而言,本科大学生并不太了解实验室,因为平时上课和学习都在教室,其学习阶段也还没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很少有机会能够在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实践。为了能够在实践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必须充分利用和主动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越来越多的本科大学生能够进入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扩展知识面,还能使其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
创新设计实验室不仅要围绕主题、突出特色,充分整合、加强新建,避免重复性和验证性,而且要积极构建开放共享机制,合理利用学校实验资源,始终坚持开放原则,推进实验对象和课题、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既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其想象力的广阔空间和宽松自由的环境,又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和平台便利。在创新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坚持开放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自主练习,促使学生学会延伸和拓展专业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也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为了深化改革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地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共赢共享发展。高校和企业双方根据社会要求,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培养计划,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联合商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商量和拟定专业课程,科学分析培养方案是否能够满足企业行业人才的需要,进而构建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具有实践创新教育特色的实训课程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深刻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将高年级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放在企业完成,让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近工作岗位。
校企合作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空间,为高校构筑了有效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不仅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校企合作条件下的专业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一环,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针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实践教學的主要特点,需要继续努力建设和完善“创新设计实验室”,继续以“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为依托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并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平台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式创新培养一批无缝就业的优秀毕业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就业能力是现在乃至很长一段时期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2960898.htm.
[2]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1/t20170119_295317.html.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理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运行模式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HE3010)。
作者简介:付卫红(1968- ),女,天津人,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热物理;赵艳波(1983-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天津城建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