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浅析

2020-12-17 03:32崔永红凌兴玲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崔永红 凌兴玲

摘 要: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之一,过去一段时间,劳动教育存在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融通德、智、体、美、劳实现“五育并举”,以劳动化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帮助学生在躬行实践的劳动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实现劳以养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劳动育人;劳动价值观

一、“五育并举”的内涵

蔡元培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不仅关乎青少年的未来,而且事关国家发展前景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蔡元培先生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精华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西方优秀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观,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1]。

“五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3]。

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中国梦”是干出来的,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劳动教育不能缺席,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当前,在青少年群里中存在着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观教育缺失、劳动能力日益弱化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受到严重阻碍,制约了劳以养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的育人实效发挥[5]。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7]。中国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更需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工作者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要让劳动者享有与其价值匹配的光荣和荣耀,在全社会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8]。

三、劳动育人的功能

(一)以劳育德

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是重要的民间教育,给人类提供新的教育实践途径和选择。这种教育方式是书本教育理论教育方式所无法实现的。今天,所有人性的光辉,几乎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得到显现和升华[9]。

提升品德修养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日积月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中实实在在地历练达成。统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循序渐进、春风化雨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过程的意义,感受劳动成果的利他性意义。

(二)以劳增智

劳动创造智慧,智慧创造人类。恩格斯指出,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劳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体器官通过劳动活动逐渐发展完善,进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语言这一工具,而劳动活动和语言工具又同时开发人类大脑并促进大脑的发育进化,即人体感官由此发育成形、思维出现,即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智慧,实践升华真知。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断地实践推动着人类思维不断向前发展、逼近真理,人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思维的真理性。

因此,高校要平衡配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建设专业劳动育人师资力量和组织部门,建立劳动育人制度,设计劳动育人评价体系,系统合理设置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教授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教会学生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劳动过程中的自我防护等知识。此外,在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与学生专业密切关联的劳动实践课程,将“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以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能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劳动,实践升华理论的育人效果,培养出新时代智慧型劳动者。

(三)以劳强体

卡尔·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即“身体”存在,是肉体的组织和有自然生命力的对象化存在的结合体[10]。身体赋予人类“生”的可能性,也规定了人类“生”的界限。但是,身体的界定性并没有阻滞其主观能动性,它始终表现为开放且具有自主完善功能的系统,明显具有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特征。如果从生命维度来解读“身体”是一种原始表达,那么将身体置于丰富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中,身体具体而生动的自主能动性就显现无遗。

劳动教育的一切形式和活动围绕“身体”展开。身体,并非西方传统哲学所指的肉身之躯,应该指身心交融的、与所处环境可交流的、可实现自主体悟进而促进自身完善的身体,只有具备上述完整属性的身体方能称之为“身体”。从“身体”出发,使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回归“身体”本身,才能真正實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遍观人类所有文化形式,劳动是完善人类身体器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人与自然这一维度,劳动是打通身体与自然的桥梁。然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孤岛”教育,在象牙塔这一相对稳定的人造环境中进行,不仅将人与自然相隔离,而且使学生的身体逐渐远离原始自然环境的淬炼,引发身体虚弱和衰退的危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身体视域下审视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体系中审视劳动教育,回归劳动的本质才能回归劳动教育的初心,只有让学生通过身心融合、身体力行、亲近自然地开展劳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而为人的自我,真正地融入自然环境、回归现实生活、投身社会劳动,在增强身体机能的同时,成长为主体自觉、身心解放、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11]。

(四)以劳育美

美不是实体的本质属性,美是系统存在的关系属性。美引领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劳动是自由自觉、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同时赋予劳动以艺术性和趣味性。劳动过程在彰显人类的智慧、意志和情感等丰富的本质力量的同时,既生产对象也完善劳动主体,既促进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也促进人与人进行自由联系[12]。劳动过程呈现的“美”是通过主、客体的关系属性即“审美场”显现的,包括劳动创造和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欣赏两个阶段。美的创造中,主体的活动按照自身的情感需要进行,同时保留客体独特的物质属性,当对象将主体需要和客体的自身属性完美统一、并以具体客观存在呈现时,便成为美的产品,这离不开意识中美的成分和劳动过程的合规性。劳动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对象在创造成果上达成统一,使劳动产品在形式上具备了审美价值,即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日益丰美的物质和文化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包括审美感受在内的一切情感的形成。以劳育美包涵“创造美”和“欣赏美”两个方面,以劳育美的教育理念旨在塑造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劳动者,激发劳动主体的自由创造力,构建和谐美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主体审美意识经劳动创造物化为对象,客体作为美的载体而呈现为美的形象。

审美情感是探索真理的助推剂,以美启真是创造和谐美丽世界的首要原则。美以导善,在创造美的劳动实践中可以激发人们的追求真善美。劳动活动的丰富性有利于丰富情感,有利于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用美学理论指导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更加丰富美学理论,以劳育美不仅能使学生们在自由劳动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陶冶高雅的审美情趣,得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还可以激发出更大的创造热情,这对提高社会劳动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美化人的社会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当前,正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学生中存在各类不良现象,不断完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以劳动育人为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 袁校斌.新时代如何做好劳动教育[N].学习时报,2020-03-06(6).

[3] 乐沁.思政教育在成人教育工作中的几点思考——从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引发的思考[J].科技风,2020(06):84.

[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青海交通科技,2020,32(01):2.

[5] 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88-95.

[6] 睢晓彤.马克思身体理论试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 毛建国.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N].嘉兴日报,2019-05-29(002).

[8] 任健.十九大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9(12):157-158,166.

[9]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J].当代劳模,2015(05):10-12.

[10] 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1] 习近平.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J].传承,2013(07):4.

[12] 章斌.劳动美学引论[J].学术界,1989(02):76-80.

作者简介:崔永红(1990- ),男,甘肃白银人,就职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凌兴玲(1992- ),女,甘肃白银人,就职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