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20-12-17 08:50高维聪
甘肃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

丁 浩,高维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方面,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共同反映了某地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程度。区域经济要想实现转型发展,需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动力,加快产业优化重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所提供的金融等资源保障,二者彼此作用,相辅相成[1]。在山东省各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日渐显著。但由于山东省各地区经济水平存在差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落后的区域经济会对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约束作用。有效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是完善山东省现代化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文章分别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2个子系统中各具代表性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遵循科学性、关联性等原则,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Fan等[2]通过研究发现,产业空间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绩效影响,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该结论为进一步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李桢等[3]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资金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曾刚等[4]将静态与动态模型相结合,测算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绩效,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绩效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提高、资源市场规模扩大等外部因素的推动。金成[5]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通过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发现科研投入和产业创新集聚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随着各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如张晴[6]运用Geweke模型评估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对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发现二者在长期与短期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且现阶段以区域经济竟争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作用为主;耦合模型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相关性方面运用较多,如李宝庆等[7]、华德亚等[8]以长三角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总体评价。现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研究大多仍在发展程度上进行,从时空双维层面上的分析较少。因此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评价模型,从时间与空间2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协同措施,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并带动区域发展。

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1.1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1) 建立功效函数 假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2个子系统的序参量贡献值分别用变量U1、U2表示;uij表示第i个序参量的第j指标;Xij为其值;αij、βij为产业和经济2个子系统序参量达到稳定临界状态时的上下限值;xij表示变量Xij的贡献度,其表达式为

其中:xij∈[0,1],0表示贡献最小,1表示贡献最大。

(2) 建立耦合度模型 各子系统的序参量贡献值Ui计算公式为

其中:λij为两系统中各指标权重;xij为两系统内各指标的功效大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度为C,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k表示子系统个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2个子系统耦合度模型为

其中:0

(3) 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可通过耦合度指标来表示,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均具有动态性,二者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仅依靠耦合度模型较难反映出系统的整体功效或良性耦合程度。因此,研究对已有的耦合模型进行改进,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2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度水平进行客观测算,即

T=αU1+βU2,

其中:C为耦合度;T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D表示耦合协调度;α、β分别表示2个子系统的贡献参数。为深入分析二者间相互作用程度,假设参数α=0.5,β=0.5。经计算后,借鉴廖重斌[9]的相关研究成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划分,协调等级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

(4) 计算各指标权重 为避免主观赋权法带来的测度偏差,使结果更为精确合理,使用熵值法确定系统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其步骤如下:

①计算各指标熵值。其计算公式为

②计算熵权。第i个指标的熵权wi为

③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熵权求各指标权重λi:

运用熵值法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子系统中m个指标各自的权重。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2个系统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将选取多个指标对该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通过借鉴总结文献 [10-12]中已有的评价体系,在满足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关联性以及数据可获性原则的情况下,构建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与相关权重见表2。所选指标数据均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14—2018年)。

表2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及权重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实证分析

2.1 山东省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空间维度分析

根据上述功效函数及系统综合序参量表达式,分别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2个子系统综合参量U1、U2,将二者进行对比得出其对比类型,并计算出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根据山东省17地市2017年耦合协调度数值划分其对应的协调等级,详见图1、表3。

根据各市实际情况对图1、表3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表3 山东省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及等级划分

(1) 2017年山东省17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介于0.311 4~0.917 3,已达协调状态的共有9个地市,其中仅青岛属于优质协调,其耦合协调度数值为0.917 3;济南、烟台属于中度协调;潍坊、淄博属于初级协调;东营、威海、临沂、济宁属于勉强协调,剩余8个地市中泰安、德州、聊城、日照、滨州、菏泽属于濒临失调,枣庄、莱芜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轻度失调,莱芜市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为0.311 4。由图1可知,东部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中西部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

图1 山东省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等级空间分布情况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regional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7

(2) 2017年山东省17个地市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序参量介于0.186 3~0.743 9,其中U1>0.5的共有5个,分别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最好的青岛为0.743 9,最差的莱芜为0.186 3;区域经济综合序参量介于0.050 5~0.952 0,其中U2>0.5的只有青岛、烟台,青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莱芜最低。

(3) 青岛产业与经济发展均较好,相对区域经济而言,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略有滞后,但整体已达优质协调状态。除青岛外,其余16个地市两系统对比类型均为区域经济相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滞后型。该结果表明,地理区位因素对当地产业结构演进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工业化发展较早;青岛市、烟台市凭借先天的沿海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莱芜市等中西部地市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较为匮乏,且经济上过度依赖投资,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与东部城市相比有着基础性差异。

2.2 山东省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时间维度分析

通过计算山东省17地市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得到各地市协调度时间演化,详见图2、表4。

通过分析图2和表4,总结山东省17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演变规律如下:

图2 山东省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时间演化Fig.2 Time evolution of economic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strategic emergingindus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7

表4 山东省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时间演化

(1) 2013—2017年期间,济南、淄博、枣庄、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菏泽共12个地市耦合协调水平有所提升;潍坊市协调水平变化不明显;青岛、东营、烟台、滨州4个地市协调水平有所下降。青岛市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0.9,属于优质协调,而枣庄、泰安、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菏泽8个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始终未达到协调状态。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增长最多的是日照市,总体上升了0.112 4,其较显著增长主要归功于战略规划对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山东省2007年的“一体两翼”政策和2008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示范区的成立促进了鲁北地区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同时山东省东部地市近年来旅游业等发展迅速,带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较为合理。

(3) 从图2可知,2013—2017年各地市耦合协调水平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枣庄、日照、莱芜波动程度较大,其余各市发展势态总体上无明显变化。各地市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均有律可循,绝大多数城市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与山东省现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梯度是相对应的。

3 结论与建议

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山东省17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平衡性及关联性等问题,通过对2个子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山东省17地市中仅有9个城市已实现产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中协调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市协调度普遍较低,且大部分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未能实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水平仍有待提高。

(2) 从数据计算结果来看,山东省绝大部分地市经济发展不够理想,除青岛外其余16个地市均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较战略性新兴产业滞后型。该现象表明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经济水平差距较大,落后的区域经济将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2013—20017年山东省17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较好者如青岛5年间均处于优质协调状态,较差者如莱芜、枣庄始终处于轻度失调状态。虽然山东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由于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双方的共同提升,已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迹象。

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结合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加强统筹协调规划,优化自身产业布局。目前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及潜力,各地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科研技术投入,发展以新能源、新技术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实现各地市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努力提升新兴产业与经济协调性水平。各地市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应从自身经济发展现状及资源禀赋等角度出发,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利用优势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实现经济转型突破。如青岛、烟台、日照和威海等港口城市商贸物流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可利用其沿海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自身,形成沿海产业集群,打造全方位物流链,进一步增强半岛经济区整体实力。同时提高周边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包括济宁、泰安、莱芜在内的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充分发挥济南在全省的中心地理区位优势,优先发展金融、运输、信息文化等新型服务业。济宁和泰安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将发展重心放在文化经济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强化省会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淄博、德州、临沂等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城市应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对区域间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投入,提升陆上运输能力,打造完善高效的流通网络及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基地,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营、滨州等黄三角经济区应该充分发挥该区域内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包括生态农业、临港产业及石油化工产业等各类产业园区的经济聚集能力,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财政支持环境,通过PPP等建设模式,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入,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完善税收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基础前沿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扩展。同时探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发挥山东省各高校优势,完善创新人才集聚和培育机制,推进人才、产业、资金深度融合,壮大人才储备队伍,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