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血清球蛋白升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预警分析

2020-12-17 10:59张黎明刘道利李秋明周伟青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浆细胞骨髓瘤涂片

张黎明 刘道利 李秋明 周伟青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表现为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1]。近年来,M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2]。MM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正常的多克隆Ig合成受到抑制,尿液或血清出现单克隆Ig,并伴有肾衰竭、贫血等症状[3]。MM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复杂,易造成误诊或漏诊[4-5],首诊科室也常非血液科。本文报告1例患者因球蛋白(globulin,Glb)异常升高而最终被诊断为MM。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1岁,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未予重视治疗,入院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遂于2020年4月22日至本院就诊,收住于内分泌科。入院时患者精神稍倦,消瘦、乏力,口干、多饮,无多食、易饥,夜尿每日3~4次,有泡沫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双下肢无水肿,活动及侧卧位时双肋部隐痛,休息后缓解;四肢麻木,无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口苦,偶有咳嗽,咳少量白色清稀痰,无腹痛、腹泻。既往史: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10余年,规律服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颅盖骨可见多个小圆形,边缘清楚,有凿孔样骨质破坏;存在可疑腰椎骨质小破坏;左股骨中下段骨髓腔内高密度影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

患者入院当日血常规及尿常规部分异常项目: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3.75×109/L,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2.46×1012/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7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99.60 fL,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0.24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32.10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322.00 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80×109/L,尿蛋白弱阳性。患者入院第一次检查Glb异常升高,随后几次生化肝功能检查均为高球蛋白血症。见表1。

表1 1例MM患者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检测结果

2 其他项目检查结果

2.1 免疫5项检测 该患者免疫5项检测结果为IgG 18.66 g/L,IgA 0.16 g/L,IgM 0.02 g/L,补 体 C3 0.43 g/L,补体C4 0.03 g/L,尿本周蛋白呈强阳性。

2.2 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结果

2.2.1 血清蛋白电泳 采用琼脂凝胶电泳法分析血清各蛋白组分,白蛋白(albumin,Alb)为23.97%(正常参考值范围50.97%~63.52%),α1蛋白为2.57%(正常参考值范围2.13%~4.56%),α2蛋白为5.66%(正常参考值范围5.94%~11.71%),β蛋白为5.56%(正常参考值范围8.81%~14.97%),γ蛋白为62.27%(正常参考值范围14.05%~23.38%),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为0.32(正常参考值范围1.04~1.74);可见异常M蛋白条带(35.15%)。

2.2.2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 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M蛋白的类型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特殊蛋白阳性,IgG弱阳性,IgA阴性,IgM阴性。IgG和λ泳道内均可见沉淀条带,IgG类型为IgG-λ伴λ游离轻链型(不排除IgD和IgE)。

2.3 骨髓及外周血涂片

2.3.1 骨髓涂片 ① 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可见骨髓小粒、脂肪滴;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1.13;③ 粒细胞系比例为7.2%,各阶段粒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④ 红细胞系比例为6.4%,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⑤ 全片可见32个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血小板呈簇状分布;⑥ 淋巴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⑦ 骨髓瘤细胞比例为85.4%,该类细胞大小不一,胞体呈类圆形,外形不规则,可有伪足;细胞核偏位,呈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疏松,排列紊乱,部分细胞可见1~2个较清晰核仁,可见双核,细胞质丰富,呈灰蓝色;⑧ 未见寄生虫;⑨ 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阳性率为64%,未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见图1A。

2.3.2 外周血涂片 ① 可见骨髓瘤细胞比例为3%;② 可见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未见有核红细胞;③ 血小板呈小簇状分布。见图1B。

图1 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涂片(A)和外周血涂片(B)(瑞氏染色 高倍放大)

2.4 诊断意见 该患者最终被确诊为MM,后转至血液科继续治疗。

3 讨论

总蛋白(total protein,TP)、Alb、Glb以及A/G比值是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肝功能指标。人体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可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营养修复组织蛋白等功能。Glb由免疫器官产生,与机体免疫功能及血浆黏度关系密切。其中含量较多的有Ig、补体和多种糖蛋白。在常规肝功能检测中,MM患者多出现血清Glb和TP升高、Alb正常或减少,A/G比例倒置[6]。同时,MM患者的Gl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7]。本例患者入院时Glb异常升高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通过进一步相关检查最终发现了异常IgG,从而诊断为MM。因此,笔者认为,当血清TP >95 g/L、Glb>55 g/L、血块收缩不佳时,要注意考虑MM的可能性。建议加做血清蛋白电泳等相关检查,从而提高MM的诊断和鉴别准确率,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参考以上预警范围,本院已诊断并治疗3例MM患者,分别来自骨科、内分泌科以及肾内科,结果与骨髓细胞学检查符合率达100%。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异常Ig。该蛋白不仅没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并且可导致高黏滞血症或形成其他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冷球蛋白、冷凝集素、淀粉样蛋白和其他血清蛋白复合物等),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8]。M蛋白多见于MM、巨球蛋白血症及恶性淋巴瘤等,这些疾病英文名称均以字母M开头,故称为“M蛋白”。在M蛋白异常增多的疾病中MM最常见。该病好发于肾脏及骨骼。起病徐缓,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贫血、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性骨折、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本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见含量高达35.15%的M蛋白。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然而随着异常浆细胞的不断产生,出现本周蛋白尿、双侧肋骨隐痛、贫血等与MM相符的症状。

血清蛋白电泳是筛查M蛋白的最佳工具。免疫固定电泳可对M蛋白进行鉴定以及疗效评估,其检测标本可以是血清、尿液、脑脊液或其他体液。

本周蛋白是骨髓瘤细胞合成的异常Ig,当轻链合成过剩时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从尿液中排出,造成本周蛋白尿或轻链尿,由于本周蛋白在一定pH值和不同温度下的凝溶特性,又可被称为凝溶蛋白[9]。约90%的MM患者有蛋白尿,约70%的患者尿液中可发现本周蛋白[1]。本例患者尿常规显示蛋白质为弱阳性,而尿本周蛋白却为强阳性。这是由于尿液分析仪的试带条蛋白模块对尿液中的Alb较灵敏,而对Glb的灵敏度仅为Alb的1/100~1/50,故容易漏检本周蛋白[10]。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生化检验中异常升高的Glb作为过筛试验对MM进行筛查,但此方法不适用于仅占MM总数1%的非分泌型骨髓瘤和极低水平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的骨髓瘤患者。骨髓涂片和活检是诊断MM的主要手段之一[11]。国内对MM的诊断标准为骨髓中浆细胞明显增多(细胞比例>15%),并有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出现或组织活检证实为瘤细胞。国外的MM诊断标准为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比例≥10%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12]。

综上所述,对于中老年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骨痛、泡沫尿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对于不明原因的血清Glb升高患者须多加关注,必要时加做血清蛋白电泳等相关检查,减少MM的误诊与漏诊,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浆细胞骨髓瘤涂片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促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丢失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
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