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三河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冬梅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当前数学教学情况中来看,很多教师的活动教学形式流于表面,由于缺乏良好的规划,导致课堂教学十分混乱,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导致实践活动教学虽然推广范围较广,但是缺乏有效性,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提高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数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在新课标的推广下,小学数学课堂利用实践活动已经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当前在课堂中使用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有些过于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简单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很多问题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利用分组讨论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帮助。实践活动在课堂中的滥用,也会减少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帮助较小。
由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场面混乱的情况。小组探究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能力没有把握,在安排活动时,经常会造成时常超出预计要求,同时学生之间的讨论也会使课堂变得有些混乱,虽然看起来氛围非常好,但是实际参与的仅仅只有尖子生,这对整体学生的技能培养没有太大帮助。同时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有效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随心所欲。
教师在课堂中安排实践活动前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对班级内学生的学情有所掌握,对教材分析到位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教学前要做好时间与流程的规划,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比如在学习“角度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时,就可以通过角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如何定义一个角,之后按照这个定义进行画角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并不是单一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对教学知识有深层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技能情况有充分的把握。教师在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时,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在实践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践获得一定的知识。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在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常常会偏离问题,甚至有时候会在产生争执时大打出手,这些都会导致实践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讨论到达一个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暂停活动,给学生提一些指导意见。但是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不能过分要求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去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认知,会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并加深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有所不同,在探讨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汲取他人的学习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经过同龄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影响。比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以展现一个物体,并要求不同角度的学生站起来谈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物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学生经过优质的实践活动,可以对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出现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帮助。
数学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低幼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前期引导不佳,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情况。因此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情,根据教材内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