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汪冬兴
“支架”一词源于建筑用的“脚手架”,随着工程建设的需求逐层搭建,工程结束后立即拆除,将其运用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与原理类似。具体来说,“支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于辅助与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调动已有知识,利用已学知识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当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时,撤出原有“支架”,同时在“支架”逐渐撤出的过程中重新搭建新的支架,推进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的阶梯性发展。从呈现形式角度划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示范、暗示、提示、直接等多种形式;从类型角度划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应急型、常规型、双向型、单向型;从当前教育改革的三维目标角度划分,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元认知三种。只有教师充分理解支架教学法的概念与类型,才能将其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支架式教学法的教育价值。
支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计划的详尽性、教学目标的预期性、知识学习的生成性,通过对学生现有的、潜在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水平分析发现学生现有综合能力与潜在发展能力之前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全体学生、学生个体、教学内容制定系统性的教学支架,让学生在支架学习中,通过同伴的帮助、教师的引导实现由低到高的过渡,发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渐生成,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在同伴的参与、思维的冲突中积累经验,获得启发,激发学习动机,以满足学生的更高层次发展需求。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中的“函数”概念教学内容为例,针对支架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中的有关函数内容,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让学生在回顾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函数概念时,对已经学习过的函数概念进行总结,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结合教材中给出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y值与x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搭建支架,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消除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陌生感,为初高中数学知识的链接提供了最佳平台,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函数概念学习中知识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的提升。
问题是引发学生产生疑虑、好奇心、思考的根源,问题创设能够引发高中生自觉参与到支架式学习模式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研究欲望。但是,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中需要认识到问题设置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关系,问题设置的难易度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又能够通过自主思考与同伴协助完成问题的解答,将解决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的研究中。如在“函数概念”的问题创设中,通过学生对教材中所给出的3 个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3 个案例的学习,发现这3 个案例之间包含了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中总结规律,形成数学思想,在问题分析中找出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掌握自变量与函数值的概念。
学生在上述支架式的学习中已经对函数对应法则、函数概念与图像有了初步认知,接下来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分组探究,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促进学生对函数概念与图像的深入了解,并且掌握函数概念的要点以及需要满足的条件。协作学习同样需要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化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在协作学习对函数概念开展深度学习。比如教师提出问题:“本节课中所学习的函数概念与同学们已学的函数定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通过组内成员互助、教师的个别引导、学生的自主发言,突破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固有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将函数概念更好地应用于问题解决中。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需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侧重于学生在“支架”式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诊断与反思,从传统的单一化结果式评价中走出来,通过过程化的诊断与反思,促进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效果评价应坚持多样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原则,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在支架式数学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价值,为了保障支架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掌握支架搭建的方法与具体的实施流程,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搭建支架、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流程的实施,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