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学校 李胜捷
数学思维的本质就是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和理念,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确保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处理。
通过对教学心理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人的兴趣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受到情感认知的影响,会为了了解和认识某一种事物而去探究。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境,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发展和革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体验。小学生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文化素养十分有限,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是数学知识涉及较强的逻辑性且十分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此期间,如果教师采取传统模板教学,将很容易让小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会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沉闷。通过设计优秀的导学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明白学习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有效的研读,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科学有效地设计导学中的数学问题,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要保障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需要注意,设计问题时必须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同时还应该贴近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教室内的日常用品,如黑板、足球等,学生在对物体进行观察和触摸后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不同物体之间的区别,包括长方体、球等,这样就能够以较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思维来完成问题的解答。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有效融入相关情境,这样就能够利用生活实际向学生解释一些比较抽象、逻辑性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使得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容易。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使小学生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的学习,促进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情境,通过提问方式来加强问题和情境之间的联系,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对于数学留下较深的印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组内探讨利用一百元的人民币能够在超市购买哪些商品,通过生活化以及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数学知识和问题情境之间的联系。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比较死板,学习模式较为单一,这样会使得课堂教学十分僵化,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其数学创造力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会使数学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宰,课堂缺乏必要的活力,导致教学质量不断降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架构,防止因为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小学生的学习过于僵化。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应该先在课堂上导入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互相探讨一下生活中还见过什么对称图形,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有效集中在对称图形上,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图形概念。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进行锻炼。对于小学阶段的应用题而言,其得分标准都有着固定的模式。比如,在学习关于提取公因数的应用题时,学生如果应用传统答题方式进行解答,一般没有用提取公因数方式进行解答的得分高,这就会导致学生为了得分而采取固定方式进行解答,学生的思维活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不应该按照固定评价标准来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具体要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上。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虚拟模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展开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活跃自己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具体的数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在进行导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新型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有效增强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