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仁凤,张立梅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更为高职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提供了实践指南。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脉灵魂和不变初心,更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宝贵素材。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和创新载体,积极探索红色基因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有益于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
学者们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本文所谈红色文化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及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先进文化的产物,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红色文化遗产。”[1]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吸收了广大革命群众以及各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品质,具有科学性,它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建设实践和历史的土壤中,具有时代性,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熔铸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道德,蕴含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奋进、勇往直前。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生成的宝贵财富,将其引入高职思政课课堂、教材,融入到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育途径,尤其可以增强高职思政课的实效。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的高职思政课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历程。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熔铸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内核。感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展现的不畏艰险的勇气、甘于奉献的义气、宁折不弯的骨气、勇于开拓的豪气和奋发图强的志气,提升高职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高度自觉和认同,在新时代坚定紧紧跟党走的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这段讲话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它能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高职学生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帮助他们“补钙壮骨”,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指引下在嘉兴南湖游船上开启的伟大革命实践以及革命先烈为追求理想信念而献身的事迹震撼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学好思政理论的同时,思考人生,自觉了解历史,继承先辈遗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大学的学习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养成时期,由于他们个性尚未定型、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外界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负面言论的影响,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高职学生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心存困惑,甚至是部分青少年出现了迷茫。红色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等价值精神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优质资源和成果支撑,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叙事中探寻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舍家卫国的英雄事例,让学生增强被错误思潮侵蚀的免疫力。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激浊扬清,[2]有利于消除学生思维上的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引导他们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坚持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堂,让红色精神春风化雨。让青年一代从革命英雄身上、从红色故事当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1.坚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堂,实现教学全覆盖
“高职思政课体系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的内容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这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红色文化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契合。”[3]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堂,可以丰富高职思政课教学资源,增强授课实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本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法治思维的主阵地,在课程的不同模块内容中都可以有机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可以融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祖国强盛奋斗一生的事迹,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可以融入大型话剧《雨花台》内容,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放在了同一个戏剧时空,让学生感知烈士们用对正义良知的坚守,用对革命理想的坚持,告诉学生,什么是信仰。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可以根据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而进行分门别类地融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融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融入在各自的岗位上心怀大我、至诚报国、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和榜样群体,激励学生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具体讲解中融入红色文化基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底蕴,增强价值观认同。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材中包含了吸收借鉴中国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可以融合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中蕴含的革命道德,帮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可以融入我国红色文化保护立法的发展情况。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将每年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缅怀英雄烈士;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民法总则,旗帜鲜明地加强对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法律保护,促进全社会尊崇英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使红色文化保护体系逐渐完善,实现了红色文化有法可依,从而引导学生依法弘扬英雄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2.立足地方红色文化,丰富高职思政课堂教学
地方红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正因为空间上的一致性,高职院校可以立足地方红色文化,就地取材开展思政教学活动。笔者所在的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常州三杰”,也孕育了无数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和奋斗的仁人志士。“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常州红色文化,是常州人民乃至中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常州地区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业绩对于常州人民来说,是无上的光荣和骄傲,值得后人好好学习。”[4]更应该成为地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独特素材。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将常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人生的青春之问”单元,可以融入张太雷从小就立下了为了民众谋幸福的志向。他在读小学时的作文中写道,“今日之莘莘学子,明日之国家栋梁,应砥砺品行、刻苦求学,关心民众疾苦,思考祖国前途,以救国救民、复兴中华为己任……”;在“坚定理想信念”单元,可以融入瞿秋白严以修身,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忠贞不渝、永不动摇的英雄事迹。在“弘扬中国精神”单元可以融入恽代英“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元,可以结合每个具体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基因;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单元关于中国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可以融入董亦湘烈士博大的胸襟、坚定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诚。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政课教育资源,可以“身边人讲身边故事”,高职思政课教师积极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努力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来育人、塑人、成人。
3.改革教学形式,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堂
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离不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要将红色故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声情并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实施了“问题链导向下的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12 个专题教学中,初步探索了课堂“看一看(视频)——议一议(问题)——讲一讲(理论)”为教学流程的“问题链导向下的视频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讨论相关问题,回答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再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5]这其中,“看一看”环节案例的精选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与专题内容高度契合的红色视频案例,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当时的情与景。议一议(问题)环节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前组建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分组准备相应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材料,图片、文字、故事等不拘形式,课堂结合视频内容分小组合作探讨并进行展示,学生讲红色故事、读红色家书、诵红色诗词、演红色情景剧,在课堂展示分享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激发学习思政课兴趣,使思政课堂“有情有义,有滋有味”;[6]讲一讲(理论)环节教师进行点评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释疑总结,帮助学生对思政理论内化于心。把红色文化资源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让红色基因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人、培育人,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内心深处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实践体验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分布在常州各地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纪念馆、烈士陵园、文艺作品等,都蕴涵着常州先辈们的伟大品质和精神,是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生动教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充分借助常州红色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1.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建立相对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高职院校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切实的平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积极研讨,从课程教学体系中提炼“实践点”,从常州博大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提炼“教育点”,实现两者的有机对接,先后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瞿秋白故居、张太雷纪念馆等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创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学习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德,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7]
2.坚持学生主体性,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
“思政课项目实践教学是坚持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密切合作、自主地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实践项目并上交实践报告,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其他素质和相关能力的教学活动。”[8]高职思政课项目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项目任务书的制定、项目的实施、考核。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共同开发了以《访革命故居 树爱国理想》、《祭扫烈士陵园 领悟革命精神》、《再走革命道路 理解历史必然》、《寻访革命烈士 传承民族精神》等模块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项目任务书,便于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既可以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难题,更可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完成实践活动,规范了实践教学的开展。项目的实施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项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据项目任务书开展实践项目。小组成员按照“选择项目”——“制定计划”——“体验感悟”——“深化理解”四个步骤进行,最后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并将活动成果制作成PPT 在课堂展示分享。教师依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项目的公正考核可以激发同学们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项目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有效地将思政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课堂拓展到社会课堂,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见实物、看真景、观实迹”搭建一流平台。[6]使学生亲临现场、触摸历史,更能体验到红色文化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主题鲜明的红色校园文化,让师生在芬芳的红色文化气息中感受、认知、激活和传递红色基因。[6]营造红色校园文化,主要是创新红色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刊物、红色主题歌舞竞赛、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等方式,在潜移默化间发挥红色资源的影响作用。在一些特定节日组织“红歌比赛”、“祭拜英烈”等红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育红色文化社团拓展第二课堂,让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实现教学形式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教学效果的情境交融、知情合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要顺应“互联网 + ”的时代要求,以“互联网+ ”思维为契机,实施“融媒体”的传播战略,提升高职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度,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从单向、孤立、平面的宣传讲解转向互动、多元、立体的崭新传播模式。通过建立网上纪念馆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网站,将革命英烈、英雄模范的事迹、作品、精神内涵等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多途径地进行展示,把静止的、平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形象;采用VR、AR虚拟现实技术,运用音乐、动漫、游戏、视频等形式,打造VR 体验区,再现战争年代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与敌斗争的真实场景,[9]用他们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崇高品格感召、鼓舞学生,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力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红色基因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可能实现的路径,实施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嵌入实践教学、浸入校园文化、载入网络平台,才能在改进中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助力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