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军,瞿跃辉,杨 娟,李志华,冯 超,吴 磊,喻勋林
(1.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通道县万佛山镇林业工作站,湖南 通道418507;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rostratumStapf.是泽泻科Alismataceae毛茛泽泻属RanalismaStapf.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也是该属的模式种,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均有分布。由于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数量少、种群规模小、种群消失快等原因,1999年8月4日被列入由国务院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公布的Ⅰ级保护植物名录中;同时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且被评为极危(CR)物种。
长喙毛茛泽泻最早发现地是在我国浙江省丽水市南明山,凭证标本采集于1930年;但之后60年,该种再未在该地区采到或进一步报道,而一度被认为在中国已经灭绝。直到1990年,有报道在江西省东乡县发现该种1个小居群。之后,1993年武汉大学周进在湖南省茶陵县湖里湿地做调查时再次发现1个居群[1]。
目前,长喙毛茛泽泻在中国共有记载有3个野生居群。由于生境破坏以及自身因素等原因,浙江省和江西省的野生居群已经消失,仅剩湖南省茶陵县湖里湿地这一个野生居群,且生长状况不良,因此,长喙毛茛泽泻在中国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
2019年10月23日,笔者在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昭山示范区野外调查时,发现了长喙毛茛泽泻的一个新分布点(见图1),为湖南省的第二个分布点,凭证标本“昭山19102301”存放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标本馆(CSFI)。
该群落分布地点位于岳塘区昭山示范区七星村,海拔78 m,生于池塘浅水中,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池塘周围,主要有石龙尾Limnophilasessiliflora、囊颖草Sacciolepisindica、李氏禾Leersiahexandra、黄花狸藻Utriculariaaurea、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乌苏里狐尾藻Myriophyllumussuriense等。
该新分布点为目前国内发现最大居群,分布面积近10 m2,株数近600株,生长状况良好。由于该种喜浅水环境、植株较矮小,很难被发现。该居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其野生居群数量,同时也为长喙毛茛泽泻濒危机制、分布规律等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该分布点为一口小山塘,位于一个休闲度假山庄范围内,易受到旅游开发活动的影响,不利于该居群的保护。
长喙毛茛泽泻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两种方式繁殖[2]。长喙毛茛泽泻的花为两性花,且为闭花受精,其开花结果情况受环境影响较大。无性繁殖方式则是通过匍匐根状茎的方式进行营养繁殖,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其营养繁殖特点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是由叶丛中生长分化出来的复合芽的结构所决定的。
毛茛泽泻属为泽泻科中最原始的类群,根据部分研究人员对长喙毛茛泽泻雌雄配子体发育、受精作用、胚和胚乳的发育等发育系统的研究可知,长喙毛茛泽泻的有性繁殖过程均属正常[3-6];陈忠义等[7]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发现,种子萌发率偏低、幼苗存活率低,其种群扩散困难。长喙毛茛泽泻野生居群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水位的急剧变化、周围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则是影响其无性繁殖的关键因素,茂盛的杂草和人为干扰活动致使植株的生活能力下降,甚至消失[8-18]。
由于长喙毛茛泽泻的种群数量少、种群规模小,且分散,种间竞争能力差、种子发芽率低、种苗存活率低、种群扩散困难,易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种群动态变化影响,难以保持在恒定的浅水沼泽,同时还受到家禽、家畜践踏,草食性鱼类啃食,致使长喙毛茛泽泻的天然居群濒临灭绝。
长喙毛茛泽泻为极濒危植物,属于极小种群和极度濒危物种。到目前为止,位于昭山示范区的长喙毛茛泽泻居群为我国最大的野生居群,而位于茶陵县湖里湿地的长喙毛茛泽泻居群也存在消失的风险。根据种群现状及其生存环境,应抓紧对其开展保护工作。
(1)加强就地保护。本次调查发现的长喙毛茛泽泻居群位于休闲度假区范围内,其生存环境得不到有效保障。应尽快建立保护小区,注意保障充足水源,防止人为或家禽家畜破坏,为其种群的自然繁衍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湿地资源调查,摸清现有及潜在居群的资源情况,密切关注其栖息地空间结构和种群动态,及时保护、保存现有野生种质资源。
(2)加强迁地保护。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不破坏原生种群结构的基础上,采集部分长喙毛茛泽泻,通过人工繁育技术,扩大种群数量,并逐步在该新分布居群周边适宜生境进行恢复、重建其它种群。
(3)加强野外种群回归技术研究。通过组培技术可快速恢复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数量,且组培苗在人为培育条件下,能很好的生长。苏燕等[19]的组培苗移栽实验,研究了长喙毛茛泽泻在不同移栽基质中的成活率、生长情况,为野外种群回归栽培提供了基础数据。而加强生境管理和动态监测等实验性研究,为指导野外种群回归生境的选择、水位控制、群落配置提供了参考,能有效控制生境的变化,从而增加回归种群的存活几率,缓解濒危形势,扩大种群数量。
(4)加强野外种群扩繁技术研究。目前,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扩繁都是基于组织培养或无性繁殖方式[19-20],不利于保护种群基因及遗传多样性。而在自然条件下对长喙毛茛泽泻种子萌发、生存、适应、繁殖、种群结构优化等技术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适当引入其它就地或迁地保护地中长喙毛茛泽泻的健壮植株,通过人为调控优化生态环境,使其自然繁殖扩大种群,为野外回归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