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化策略

2020-12-17 15:3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0年34期
关键词:主题图课本上数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周 奕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主题图,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教师还会存在一些困惑。

一、应用现状

1.机械使用,作用单一

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理解主题图的内涵,使主题图的作用无法全面发挥。主题图的设计,有时不仅涉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还包含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一年级下册“十几减九”:

师:(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图上有些什么?

生:有13 个桃子,小猴买了9 个,还剩多少个?

师:应该怎么列式?

生:13-9。

师:同桌讨论可以怎么计算。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主题图列出算式以后,就弃之不用了。其实,图中13 个桃的放法:盒子里有10 个,盒子外有3 个,可以根据这个放法探究“十几减9”的算法。

2.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一数”时,会出现以下情况:课本主题图出示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看到什么,并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一年级的孩子们看着充满童趣的游乐园主题图,发言都很积极,但是很多孩子的观察依然是杂乱无章,很多学生的关注点都脱离了教学主题。

3.静态呈现,缺乏思维过程

教材中的主题图只能静态呈现,往往缺乏思维变化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时,若只是出示教材中的钟表图,机械地学习和记忆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时针、分针、秒针动态化的主题图,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优化策略

1.主题图的深度化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来理解,展开教学。学生对于圆的概念的理解是抽象的,例如公式:圆的周长=π×直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提供了一组主题图:五个不同大小的车轮。学生在图中画出直径,并观察,找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合作,分别量出五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比较直径和周长的比值,找到发现。利用主题图进行层层递进的讲解,引导学生直观地联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周长公式求相应的直径、半径。

2.主题图的数学化

所谓数学化,就是通过特定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抽象概念的建构过程,从而达到探究数学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资源之一,主题图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更向学生传递了数学思想方法。低年级学生仍处于前运算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课本上生动有趣、五颜六色的主题图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他们的眼球,这样会导致学生容易忽略场景中蕴涵的数学信息。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这一课的主题图分布了两页,图中有葱郁的树木、飞舞的蝴蝶、开心的小朋友等,充满了生机,也吸引着孩子们。学生需要根据这张主题图说清楚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看上去很容易,但如果深入挖掘,除了数数,整张图中还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围绕这幅主题图展开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认识、操作、互动。首先让学生自己数,并组织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充分参与数数活动,还能逐步完善自己的数数方法,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其次,在场景图下面把具体的事物用“点”呈现出来,要求学生画出相应个数的点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或者根据给出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的物体。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又能使学生感受分类数数的方法,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感悟数的抽象过程。

3.主题图的动态化

“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需要借助具体的材料和实践才能更快地获取抽象的概念,最后向理性飞跃。”教材中的主题图呈现在课本上的都是静止的画面,教师需要变静止为动态展示的过程,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我们如何将静态主题图动态化呢?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化静为动,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把静止的素材转化为动态的过程,第二种是根据主题图的内容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快速高效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课本上例题中提供的素材,如电梯、升旗等都是静止不动的,这就需要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主题图制成动态课件。首先呈现课本上的几幅图,提问: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回忆一下,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接着出示动态图,要求学生在观察时做到一看、二想、三模仿。通过对动态图的观察和模仿以及分类比较,学生就能够基本建构平移和旋转的意义。又如,在教授“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呈现一幅春游分食物的主题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对这一课时也有陌生感,除法的概念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比较抽象。为此,教学时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和操作机会,如平均分1 张圆片、 正方形、长方形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构起“平均分”的知识,也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为后续“认识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主题图是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新亮点,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对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以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图这一文本资源,融入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智慧,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适当联想,适度外延,丰富主题图的内在意义,为学生提供更多情感体验与实践创造的机会。

猜你喜欢
主题图课本上数数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爱数数的兔十一
借课本
浅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数一数
算盘是个“小气鬼”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