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金花
睡眠是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活动,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的重要保障。那么,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呢?
睡前活动对促进幼儿消化和平缓情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睡前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应选择轻松、活泼的活动内容,且运动量不宜过大。例如,幼儿们吃完午餐后,带他们到操场上散散步。散步过程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用轻快的儿歌、童谣搭配他们有力的步伐,让他们感受丰富的节奏感,接受音乐的熏陶。我们将操场设置成变幻的舞台,通过徒步行走、传话传龙、轻歌曼舞等活动,将许多知识内容以一种独特、快捷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
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安全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睡前活动的内容。如幼儿对彩绳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因势利导地引出“会跳舞的绳子”,让幼儿伴随轻盈的音乐,转动手腕让绳子随之“跳舞”,身体也随着绳子转圈圈。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着简单的快乐,放松了身心,为接下来的午睡做好准备。
在我们设计的每日志愿者活动中,幼儿轮流查看班内的寝室环境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汇报,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地行走在寝室的各个角落,帮助教师挖掘出隐藏的“危险因素”。例如,我班的阳阳年龄小,既任性又调皮,他的口袋里经常装一些小纽扣之类的物件,会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拿出来玩。一天,做志愿者的涛涛检查出洋洋藏在枕头下面的小珠子。原来这些珠子是阳阳从其他幼儿的衣服上扒下来的,他觉得睡觉时含在嘴里很有意思。我们及时制止了阳阳的危险行为。在一个班里,教师要同时对几十名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是有困难的,我们借助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把重点落在主要问题上,还可以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安全活动的教育过程中。例如,志愿者会在幼儿上床前提醒幼儿小便后洗手;上床后又会检查他们的衣服有没有叠放整齐,鞋子有没有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这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午睡时,我们如果严厉地要求幼儿立即躺下睡觉,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忽略和错过值得关注的教育契机。因此,我们要了解幼儿需要我们指导和帮助的时机。例如,当幼儿心情平缓时,我们会给他们欣赏一段舒缓的音乐或听一个睡前小故事,引导幼儿学会聆听,获取知识并接受艺术熏陶。当幼儿情绪高涨兴奋时,我们会鼓励幼儿进行小评比,转移兴奋的情绪。例如,每次上完音乐课后,幼儿们都特别兴奋,临睡前还不停地唱着:“我是小海军……”这时,我们会让幼儿停下来做一个“木头人”的小游戏,看谁坚持的时间长,很快幼儿们都会躺下来,并逐渐进入梦乡。
幼儿们生性活泼,做起事情来往往也会无拘无束。例如,以往幼儿们出了寝室门就会大声讲话,出门时门被关得“砰砰”响;中途幼儿下床穿鞋会直接影响其他幼儿的午睡质量。而安静的环境是保证幼儿午睡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约束。睡觉前,我们会和幼儿一起讨论细节问题,如午睡过程中有幼儿要叫教师该怎么办?想出去小便该怎么办?有特殊的需要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和幼儿约定:在午睡期间,幼儿以简单的手势和教师做交流,避免发出任何声响。这让幼儿们知道午睡时做任何事情都要轻轻的。幼儿们通过讨论、思考和体验,懂得了文明礼仪,提高了自觉遵守纪律和自我管理意识。
午睡活动在教师充分的设计中被赋予更多的教育价值,在教师适宜的互动指导中带给幼儿更多值得思考和发现的宝贵经验。但愿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尝试能在幼儿心中播下一颗热爱睡眠、热爱身体、热爱生活的种子,这是让他们学会自理、生存和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