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蕾
建构游戏是一种具有活动性、动态性的游戏,幼儿通过触摸和摆弄各种建构材料可以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获得形状、大小、高矮、长短、厚薄、对称性、颜色、间隔、排序、方位、空间等知识经验,既可以发展想象力、动手力和创造力,又能够培养耐心、协作、互助、坚持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幼儿园建构区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班级区角建构区、工作坊建构区和户外建构区,其中班级建构区的使用频率最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赋予幼儿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建构区的环境创设,通过空间、设施、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
1.空间的合理性和重组性
首先,建构区要选择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地面要平整,如走廊或者是活动室的大角落,可以减少活动对其他区域的影响,避免意外破坏建构作品,也可以保留未完成的建构作品,延续后期的想象和再造。其次,建构区要有一定的软环境,如铺设一些地垫,这样既可以保护幼儿的安全,又可以减少搭建过程中材料翻倒时的噪音。最后,可以将建构区做一些划分,既有独立拼搭的小空间,又有共同合作的大空间,且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重组,满足不同的建构需求。
2.幼儿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建构区的主人是幼儿,幼儿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精彩的、不可复制的。所以,我们立足儿童视角,让建构区的墙面成为展示幼儿发起游戏主题、记录游戏过程、展示问题解决办法、分享建构经验、呈现建构轨迹等历程的最佳载体。
实景图: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与建构内容有关的资料、照片和视频,给幼儿提供参照,在建构过程中通过比对、模仿与调试,完成建构作品。
方法图:将有挑战性的建构方法(如架空、垒高、覆盖、桥式、塔式、穿过等)和可变通的建构方法(如平式联结、转向联结、交叉联结、斜式联结等),以照片、画图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幼儿在自我观察、自主学习中尝试模仿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设计图:设计图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从网上下载,难易不一,让幼儿自选,便于模仿学习。后期可鼓励幼儿自行设计,整体构思建构计划,将思维设想转化为平面设计图,再进行拼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讨论、沟通和协调,不断更新设计,不断联结经验,不断创新变化,增强了同伴间的合作性和坚持性。
问题贴吧:准备一块背景板,背景板的用途是什么?可听取幼儿的意见,交给幼儿来制作,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张贴,若幼儿有解决方法,可以画表征图张贴在问题旁,也可以在分享交流时直接提出问题让小伙伴出谋划策。有了方法需要进行验证,确认方法可行后,在表征图上敲上点赞符号,集齐5 个点赞就可以赢得一面小红旗以示奖励。
建构日志:针对主题建构的不同阶段,通过“我的想法,我的进行时”呈现建构过程,记录建构经历,拍摄建构作品,以活页形式形成个人或小组的建构日志,为其他幼儿提供经验分享,点燃创作火花。
建构区的材料应琳琅满目,不仅要有各种不同大小的积木、积塑类等基础性成品材料,还要有可以进行替代的半成品及安全卫生的生活材料,如各式瓶、罐、纸盒、纸箱、扑克牌、夹子、树枝、报纸等,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工具和可进行加工改造、连接的材料,如锤子、钳子、纸板、塑料管、木条等。材料准备充足后,如何管理材料也赋予了幼儿新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学习让“杂”走向“序”。
1.设计收归标记
“材料如何收归整齐?”“如何又快又好地收归材料?”几番交流讨论后,幼儿们认为可以张贴“标记”,关于标记的大小,标记的内容,幼儿们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建构材料大小的观察,划分收归区域,设计标记,张贴试用,修改完善,最终成为幼儿心中较完善的标记。
2.制定游戏规则
有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感。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幼儿们通过讨论,探讨出适合他们的规则:根据活动所需选择材料数量;积木(尤其是大型积木)搭得过高时要注意安全,以免倒塌伤及他人;懂得分享,不争抢,拿同伴的材料要经过当事人允许;不能乱扔建构材料,不能相互丢掷,不能踩着材料走;不要撞倒或是踢倒别人的建构作品;撞到别人的建构作品时要向别人道歉;材料不够时可以提出申请向别班借用,办理好借用手续;游戏结束后要按照标记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幼儿们自己绘制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将他们自己讨论出来的规则展示在墙面上,大家互相监督。
建构区被誉为“塑造工程师的地方”,这里充满着幼儿的百种语言,需要我们重塑观察的价值,把握观察要素,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想法和游戏行为,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捕捉信息,积累依据。在建构区域,我们确立了聚焦幼儿行为的四个观察要素。
环境准备:教师要观察建构场地的适宜性,并思考:有哪些重要的信息源?是否有各种各样的建构材料?提供给幼儿的材料是否充足?
材料使用:教师要观察幼儿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的表现与反应,如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选择了哪些材料?最喜欢运用的建构材料是哪些?是否使用辅助材料和工具?对材料的操作和控制如何?使用不同材料的方式是持续的还是变换的?是否会主动找寻替代材料?
行为表征:主要观察幼儿怎样学习和运用经验进行建构?发生了怎样的学习过程?有怎样的游戏行为和经历?具体为:运用了哪些技能?搭建了哪种形式的建筑?(高高耸立式、十字交叉式、堆放式、封闭式、沿边缘、可以辨认的结构等)如何运用空间?(靠近墙边、注意障碍物等)如何解决问题?(是否尝试不同的方法,是否重复同一种无效的方法,是否反复运用一种成功的解决方法等)是否一边建构一边用语言表述?是否给搭建的物体命名?进行搭建活动的同时,是否会进行想象游戏?是否遵守了规则?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如何?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如何?完成作品后,如何进行展示和介绍?
情绪表现:关注幼儿对搭建过程是否感兴趣?有无很明显或特别的情绪出现?(兴奋、哭闹、沮丧、一言不发等)注意力的持久度如何?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幼儿的建构区是幼儿自主创造的愉悦场所,是对生活经验及想象的再现,教师要成为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引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
延时评判:当确认幼儿在建构区的行为没有危险时,评判要延时并慎重,避免提前评判,影响幼儿的建构。
顺势延展:当幼儿想要表达或感到成功时,应及时强化他们的合理行为和将要出现的积极行为。
链接经验:对幼儿的建构行为进行生动的描述,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其发展方向及可行性,或者引导幼儿不断调整设计图,让其主动进入新的建构情境中,不断挑战自我,形成新的建构经验。
深化兴趣:建构区的材料并不是决定兴趣持久度和强度的决定因素,只有思维参与,幼儿的兴趣才能持久。教师可以用照片分享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新意和亮点;由教师或幼儿提出问题,共同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或改进策略;师幼共同欣赏幼儿的建构作品,学习优秀的搭建方法或摆放方式等,提升幼儿建构经验(如实景图、建构计划书、建构日志)。
存储品质:把良好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思维品质与有益经验作为建构区活动的核心发展目标,成为解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发展水平的内容和标准,成为能快乐建构的“心理仓库”。
彰显个性:发现幼儿发出的信号,通过介入并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反思建构过程,提供适时帮助,不断完善建构想法。关注幼儿的独特感受与经验,关注每个幼儿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建构日志、作品照片、作品展示)。
建构区评价:从刻板到鲜活,从单向到多面,从固定到动态,让建构区真正体现出儿童味,展现出每一个幼儿的个性,让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建构游戏以它的独特魅力深受幼儿的青睐。为此,我们从关注幼儿与尊重幼儿的角度出发,有效观察,有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呈现建构区的儿童之本、环境之序、支持之力和建构之乐,更多地赋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