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陈佳佳
深度学习即为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特定体验完成知识的学习、吸收、迁移与运用,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辅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且能够用来解决习题与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潜能,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其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得以发展,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需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生活常识,使其主动学习,辅助他们深度理解知识。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关生活实例的习题,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其积极应用数学知识,增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开展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第21 页中有关张小楠生日的统计表与统计图,说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然后重点探究折线统计图,说出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心电图、某地年平均气温、某地年平均降水量等,师生一起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之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周末每隔两个小时测量一次室外温度,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分析变化情况;或者调查父母一年内每个月的手机话费、家庭水电费等,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新性地使用问题教学法,围绕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精心设置一系列启发性、开放性、梯度性问题,将本节课中的难点、疑点、重点融入问题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深度研究,使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收获知识,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且体验到一定的满足感。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过程中,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9 页中的各种实物图片,询问:你们都认识哪些物体?使学生说出认识物体的名称,适时揭示圆柱与圆锥的名称,并抽象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初步建立感性认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触摸圆柱与圆锥模型,设置问题:圆柱和圆锥分别由几个面围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圆柱上、下两个面,圆锥下面的面有什么特点?侧面呢?什么是圆柱和圆锥的高?分别在哪里?各有几条?测量圆柱的高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在集体交流中认识和理解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之后,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底面、侧面、顶点、高及高的数量展开分析,并交流总结。
上述案例,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出问题的导向作用,吸引学生在问题驱使下自主思考、分析与合作讨论,使其深度学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与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问题解决、习题解答,还需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在操作中探究知识原理,了解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教材内容与教学需求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材料与工具,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与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新知识,使其交流各自的收获与经验,在相互弥补中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发展动手操作水平。
例如,在实施“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室立体图,要求学生找出教室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可能找到黑板、课桌桌面、墙面、窗户、国旗等,并在黑板上抽象出相应的图形。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拿出长方形纸,研究长方形边与角的特征,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借助三角尺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与总结,让他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随后,教师进行拓展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且简单说明理由。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使其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应用拓展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把握好数学知识的特色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等因素,灵活运用生活实例、问题导向、动手操作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使其乐于观察、分析、思考、猜测与验证,最终提升数学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