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林, 张 芸, 李建伟, 李 维, 刘 嘉, 黎恒铭, 李 俊
(1. 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 贵阳 550001; 2. 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家禽产业及发展,将其作为全省12个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之一,由1名省领导领衔推进。发展生态家禽产业不仅关系当前全省的脱贫攻坚,更有利于推进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1 发展生态家禽是肉制品保供的迫切需要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大幅下滑。据畜牧行业统计,全省猪肉制品总体缺口15万t左右,禽肉产品成为重要的保供肉制品,家禽产业通过采取调整养殖计划、及时补栏复养、引导适时出栏等措施,填补了约1/3的猪肉缺口,在肉制品保供上发挥了重要的替代作用。2020年1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活禽交易市场陆续关闭,活禽交易量和市场价格大幅下滑。据省家禽专班调度统计,日平均交易量比正常情况下降70%以上,出场批发价平均7.00元/kg,同比下降超过50%,全省约有2 000万羽肉禽压栏,疫情对家禽产业的影响较为严重。随着疫情影响消退,群众积压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禽肉保供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我省养禽业必须不折不扣抓好当前补栏扩产工作,确保下一步禽肉的充足供应。
1.2 发展生态家禽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脱贫攻坚是当前各级各部门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而发展地方产业是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生态家禽是“短、平、快”的产业,是最有效的“兜底”产业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家禽产业作为全省农村产业革命的12大特色产业之一。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家禽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下大力气推进生态家禽产业发展,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支撑。尤其是集中火力主攻“9+3”县区,确保短期内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1.3 发展生态家禽是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从养殖结构上来看,全省肉禽规模化养殖比例只有50%左右,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较低,粗放养殖方式比重还很高。从养殖主体结构来看,全省年出栏500万羽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只有2家,年出栏50万羽以上肉禽企业只有10家,家禽养殖主体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从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方面来看,全省地方优质特色品种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全省进入国家地方家禽品种志的13个家禽品种中,除了个别鸡种开发利用比较好以外,有的品种(如高脚鸡、织金白鹅等)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很多优质品种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此外,品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中小企业产品检测合格率较低。品牌打造力度也不强,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的品牌还很少。这就要求我省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家禽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让家禽产业快速提档升级。
1.4 发展生态家禽是乡村振兴的长远需要我省家禽养殖历史悠久,是养殖业中覆盖面最广、商品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殖,具有“无鸡不成宴”等浓厚传统风俗习惯,造就了贵州是“全域养鸡、全民吃鸡”的少数省份之一。生态家禽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的有力抓手,还是农耕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乡村振兴是1项涉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全省各地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来谋划定位,把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成有体量、有规模、有文化、有故事的产业,为下一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生态家禽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依托地方特色优质品种,聚焦“上规模、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防风险”,坚持全产业链推进,促进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实现规模发展与提质增效有机统一,推动全省生态家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 要高位谋篇布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不同维度和层次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3~5年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测算不同阶段目标任务和效益水平,聚焦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弱项短板,指导未来一个时期全省家禽产业发展。在区域布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养殖基础和消费习惯合理确定种类和比例,做到鸡、鸭、鹅统筹兼顾,普通肉鸡、本地土鸡同步谋划。如:贵阳市周边以“菜篮子”保供为主,发展普通肉鸡和蛋鸡;三穗县以三穗麻鸭为主推品种;长顺县以绿壳蛋鸡为主推品种;锦屏县以白鹅为主推品种等,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舍本求末。同时要借用“外脑”,聘请省内外家禽行业的养殖专家、市场专家、经济专家共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2.2 抓住市场这个关键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抓住了市场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卖得出去、卖出好价才是王道。从全省调度情况来看,目前80%以上的家禽产品仍是省内保供,“走出去”并形成竞争力还有一段距离。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发和培育目标市场,要持续推进生态家禽产品进超市、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国企、进社区、进军营;抓好与上海、苏州、广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产品展销推介工作;不断拓展在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推动贵州家禽产品“走出去”。
2.3 补齐生产环节的四项短板目前全省生态家禽产业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供苗能力弱、养殖成本高、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低。
2.3.1 种苗供应据省家禽专班调度统计,我省60%以上的种苗还是依靠省外提供,2019年禽苗价格最高上涨了400%。全省相关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牵头推进地方优质家禽品种改良,加强疫病净化、提纯复壮和品种选育等工作。建立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选育、扩繁、推广一体化机制,切实构建“自给为主、外引为辅”的良种保障体系,提高种苗自给能力水平。
2.3.2 养殖环节主要是成本高的问题,其中主要因素在运输环节。据省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我省饲料原料玉米、豆粕的运费比广东、广西高192元/t,比湖南、四川高156元/t,比云南高60元/t。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来解决,比如加强与省现代物流集团合作,将生产原料在省际间、市州及重点县之间的流通业务统一打包给物流集团运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2.3.3 龙头企业我省年出栏500万羽以上肉禽的大型企业仅有清镇温氏和息烽德康2家,年出栏50万羽以上肉禽的企业只有10家,肉禽散养比例在50%左右,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要引进和培育1批优强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发展“1110”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1 000 m2圈舍,饲养1万羽肉鸡,收益10万元以上),快速提升规模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2.3.4 屠宰加工全省“三证”齐全、可以正常生产的家禽屠宰场共有6家,设计年屠宰产能6 200万羽,在活禽交易市场已关闭的情况下远不能满足屠宰需要;家禽深加工企业有息烽辣子鸡、但家香酥鸭等10余家,年深加工总量1 000万羽左右,约占肉禽出栏总量的6%,产业增值效益低。要以市(州)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在产业集聚区、重要节点城镇分阶段梯次推进屠宰场建设,尽快形成1批屠宰产能;支持辣子鸡、香酥鸭等特色产品深加工点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4 破解融资难题金融服务一直以来是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生态家禽产业也不例外。要把金融服务助推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当作金融支农工作的1块“试验田”来抓,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寻找突破口,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调研和解剖,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以点带面推动金融服务农业,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如:创新设立金融支农“资金池”,通过风险保证、融资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加大对生态家禽产业的支持。同时,鼓励和引导1批国有平台、龙头企业参与家禽养殖和加工,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基金落地落户,大力推进目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推动鸡蛋期货建设等。
2.5 聚焦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全省计划脱贫摘帽的9个县和3个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县(区)都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生态家禽产业具有“短、平、快”特点,要确保每个“9+3”县区至少有1家以上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禽苗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控、统一保险支持、统一回收销售)带动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督促各县完善生态家禽产业扶贫工作台账,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具体的增收方式及比例,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户获得合理稳定的收益。通过强化和完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利益联结机制,使生态家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带动一群人、带富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