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王婷婷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习惯对于他们自身的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不认真仔细而理解错题目意图,导致在平时学习中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万事必有因,家长们往往用“粗心”两个字轻巧地带过做题时出现的错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审题不清有多种原因。而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审题不清就做题的现象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识字量很少,题目中有很多字不会读,也不懂含义,他们没有办法顺利读题,进而不理解题目意思,就会造成审题困难。
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自主读题时,会依赖教师或者家长帮着读题,没有养成好的读题习惯,同时,他们可能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读题方法,做题时就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出错。
平时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到学生看见“一共”就用“加法”,看见“剩下”就用减法的现象,这就说明学生数学学习中有了定势思维。其根本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题。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所以教师在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可以适当标注拼音。很多学生一开始没有好的读题习惯,读题扫一遍就过了,往往对题意理解不够全面。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可以用轻读、指读的方式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地读题。同时,要求学生轻读之后再默读一遍并进行看题,再次理解题意。
(2)标记。在通读不漏字的情况下,也要多让学生咬文嚼字,加强对关键字词的感知。比如:“明明有12支铅笔,红红比明明少2支,红红有多少支?”本题中,“红红比明明少2 支”表达的到底是谁多谁少呢?需要学生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紧抓关键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要让学生多圈、划关键字词,像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多”“少”“去掉”等。
(3)表述。在学生完成前两个步骤后,要重视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条件、问题、解题思路等内容表述出来。通过言语的表述,再次加强理解,使学生对题目达到完整的理解,强化审题。
正确理解题目之后,还需要全面地去观察题目。观察和数学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始终是处于活跃状态的。一年级的数学题目大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要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输出的复杂过程。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比如,正确地数数是一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虽然是最容易的一个基本技能,却也会经常出错,所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还有折、剪、圈、划等行为,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审题。
为了排除学生的消极思维定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创造,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求异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问”或是“一题多变”的方法。一题多问,就是同一题在同样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可以从分析上、解法上、检验上多提问,多问启思,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就是可以变条件、变问题,或者条件、问题互换等形式。但是,一题多变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知识混淆,反而不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方式。很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不清造成的,良好的听讲评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审题失误,从而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
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意识地就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培养。我们需要从当下开始,并努力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