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金湖小学 梁海荣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已逐步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仅靠一学期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重语文课本的教学,把教学目标锁定在课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分析上,把课外阅读当做额外的任务,只是口头上说说,或者干脆让家长督促完成。学生不知道课外该读什么,怎么读,长此以往,学生只啃一本语文书,语文素养自然很难提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课外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落实等三个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课外阅读,不能厚此薄彼。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在不断呼吁一定要增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量,提出“得语文者得高考”,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意识到要让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孩子虽然读了不少书,但语文核心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与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选择跟课内阅读相关的阅读材料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对象,这样的做法不但能有效补充和拓展课内课文,而且能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根据单元主题内容选择材料。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往往是根据同一个主题编排的,我们可以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或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和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领悟,又可以使课外阅读落实。例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名人成长故事,教材选择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等课文。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后,我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名人传》这本名著,这样课内外相结合,学生不会觉得多余。用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的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三位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形象。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材料。许多课外阅读材料都和课本上的课文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性,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学习完《三打白骨精》以后,可以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神话故事《西游记》,学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之间,学生就读完了这些经典。学完《莫泊桑拜师》后,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作品《我的叔叔于勒》《项链》,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这句话真正的内涵。
3.根据课文写作方法选择材料。每篇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习作很好的范本。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掌握了表达方法,为了使学生对表达方法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和课文写作方法相似的文章。苏教版六下《广玉兰》《夹竹桃》都是写“物”的课文,从花的色彩、形态、香味等方面展开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再读一些写植物的文章,例如《丑菊》《竹》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为后期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课内的阅读教学,到课外的拓展阅读,再到习作指导,从课内到课外,从读到写,从学到用,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灵魂得到滋养。
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孩子不喜欢读书,阅读兴趣不浓,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让语文课回到读书,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不但要靠学校,更要靠家庭。
1.亲子共读。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家长和孩子共读老师统一推荐的篇目,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自主选择的自读课本。家长要陪伴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孩子读故事,引领孩子走进文字的奇妙世界。在阅读过程中采用互动的模式,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演。比如在读绘本《鳄鱼怕牙医伯伯》时,可以让鳄鱼换成爸爸,也可以让宝宝扮成牙医,让孩子和家长对话,分享故事,充分让孩子感受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加深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师生共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永远的陪伴。有研究表明,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和巩固至少需要21天。为了让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要求家长每天把孩子阅读的过程拍照或录制成视频分享到我们自建的“阅读群”里,这样,每一个孩子既能展示自己,又能欣赏别人,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还增强了自信心。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久而久之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作为阅读的倡导者,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在“阅读群”范读,教会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3.班级共读。为了展示阅读成果,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热情,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如我喜爱的名言,名人故事会一起分享,分享本阶段读书的心得体会。每一个孩子在分享会上可以展示自己读书的收获,也可以向别的同学学习更好的读书方法,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更好地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性。
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中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情感,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是,如果教师在布置完课外阅读任务后不了了之,舍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汇报展示,学生就会认为读或不读一个样,阅读兴趣就会大减。因此,我们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成果,从而获得成就感,成为同伴的榜样,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成果。收集、阅读相关资料是语文课前预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把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信息在群体中交流、展示、共享,他们对课外阅读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时,让学生交流老师课前布置读的《詹天佑的故事》一书的收获,在学习《海伦·凯勒》时,让学生交流课前统一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感受。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对课文学习的帮助,他们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动力会更强。
2.体验课外阅读的魅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不断深入,甚至对有些文本会有一些疑惑,此时若能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来解答,那么将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阅读的积极性将会更高。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有许多学生对当时的局势表示不理解,日本帝国主义凭什么侵略中国?这时我因势利导,请部分学生分享一下课外读的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了解“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背景,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价值,获得成就感,有动力去读更多的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