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徐龙小学 黄苏姝
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某几个单元中存在着形式和内容上比较相似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善于将这些知识点统一到某个教学主题中,帮助学生将不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以此为基础进行主题框架的构建。这种主题框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提炼度,增强对基础概念的深化理解,实现学生对某一类型数学解题思维的深入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发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时常回忆旧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归纳习惯。
比如,教师在教授“多边形面积”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学习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将多边形切割成大小相等的三角形,进而形成多边形面积推导的思路。同时,从三角形到矩形再到边数更多的多边形,回忆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点,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差异性。又如,在“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圆锥的展开图——扇形联想成圆的若干等分,在构建圆锥学习框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图形与代数构建在一起,图形方面展开对圆性质、面积求解的回忆,代数方面就可以利用扇形和圆的关系,实现分数相关知识的复习。
分模块教学的整合课能够让学生在不同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整合课上对于某模块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全班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后,教师的教学也能更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把握也更加精准。
比如,教师将小学应用题进行模块拆分时,学生提出解决行程问题时难以找到等价关系,教师就可以以一个例子全面讲解行程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如:龟兔赛跑,全程2000 m,乌龟每分钟跑25 m,兔每分钟跑320 m,但是兔中间睡了一觉,乌龟到达终点时,兔还剩400 m,问兔在途中睡了多久?这一题中涵盖了相遇问题中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关系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基础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找出题目中的数值并补充:2000÷25-(2000-400)÷320。这样有助于教师抓住学生知识运用中的弱项,集中力量攻克难点。
教师应该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提问过程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同时在分主题整合课上细化提问的知识内容,逐步构建起单元知识体系,凝聚全班同学的智慧,对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比如,教师在提问数与代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准确说出整数与正数的差异,举例说明正负数在方位表示上的含义。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点阐述过程中存在的理解偏差,或者是遗忘现象,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该模块训练的投入,实现学生薄弱环节的强化。教师也可以在整合课上通过测评的方式,体现出学生在不同单元掌握的成果差异。
比如,教师进行图形与几何模块复习的时候,对其中立体涂色面计算和矩形折叠面对应,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缩放的变化产生的位置变化这样的典型例题进行考查,通过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形运动位置变化思维按照难度依次递增的方式出题评测,全面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准确把握。
在课堂上,通过实践训练,促进学生不同模块数学思考能力提升。比如,教师在教授几何与图形模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裁拼接的过程得到矩形展开图,增强对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在数与代数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技巧和数学规律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演绎能力。在整合统计与概率模块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增强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选择统计图表的能力。通过分模块进行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师能够提升学生对分类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提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添加主题式教学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框架构建的意识,实现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解题思路的完善,使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主题式分类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评测,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便于对学生薄弱点的详细讲解。对于以数学模块为载体的主题式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倾向,实现将分类模块下庞杂的知识体系的简化介绍,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中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把握,实现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