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作者往往巧用一个“点”字,就准确地传达出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点”出惜春之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诗人此时正逢官场失意,家国之事萦萦于怀。正因为如此,才由一朵花在风中飞舞的样子中敏锐地感知春光正在一点点地消逝,惜春之情已然流露出来。在诗人眼中,这眼前的“风飘万点”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怎不令人伤怀?“正愁人”三字直抒胸臆,紧承上句,把诗人的惜春、伤春之情宣泄无遗。这两句诗将诗人面对如画美景反增愁情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富有神韵。
“点”出相思之苦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写不成书”,用《汉书》所载苏武事,后人誓词中常以雁为传书使者。雁飞有序,呈一字形或人字形,因孤雁排不成字,只是一只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用典别出心裁。在读者心中引起的反映除了在艺术方面的巧思外,这种相思之苦与国家之苦在朦胧之际已无从分辨。词人体物细腻,既能寄意深微,又能穷形尽相。
“点”出愁思的络绎不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词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笔直而情真。梧桐落叶,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点点滴滴”活现了细雨的连绵不断与愁苦的络绎不绝。一个“愁”字哪能说的尽此时的心情?这正是加倍写愁,使人感到愁得茫无边际。
“点”出优美的景色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白居易《南湖早春》)
诗句写南湖早春景色的山与湖。山上“乱点碎红”,湖中“平铺新绿”,红是点点碎红,绿是一片新绿。有远有近,有声有色,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遥远的天际,隐约可见“七八个星”,极言星的稀少。词人夜行的“山前”,已飘洒下“两三点雨”,写明了雨點的稀疏,富有可见性。“七八个”与“两三点”这两个数量词巧妙地构成对仗,创造了一种“稀星疏雨”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乡村夏夜清新幽美的景色,体现出了词人恬然自得的心情。
“点”出一片生机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思》)
作者将一组由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落日、残雪笼罩着孤村,老树寒鸦间飘渺着轻烟,这些既有丰富情感内涵又鲜明可感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落日残霞”既点明了时间,又与“独村”相配,透出一种萧瑟与凄清,“老树寒鸦”,原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更有一种惆怅和扑朔迷离的情思。“一点飞鸿影下”,在一组静景中,增添了一个动景,这点睛之笔便使整个画面动起来了。动静融为一体,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乙常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