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0-12-16 02:58张小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

张小勇

[摘要]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方法上要掌握典型树立与自我激励、先进性与广泛性和乡土性、宣传普及与实践养成的“三个结合”的工作方法;通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大众媒体、农村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然而,当前部分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注重农村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地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

1 掌握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确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工作方法问题对于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运用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

1.1 典型树立与自我激励相结合

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视察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求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焦裕禄精神,要“对照自己、见贤思齐”,实际上,强调了一方面要向榜样看齐,另一方面要不断用榜样激励自己。自我激励是体现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性的自觉活动,中国人自古以来特别注重通过自我教育加强道德修身。广大农民群众虽然文化水平欠缺,但在长年累月的劳作中广泛养成了勤劳、质朴与善良等优秀性格特征,人们应当及时挖掘他们身边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带动周围的广大农村群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先进性与广泛性和乡土性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农村经营主体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农村社会也出现了阶层分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外还产生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创业者、技术员、经理人、“农村能人”等新兴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人员,因其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的不同,必然会在接受程度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应当关注教育对象群体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我国各地农村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基础各不相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当地农民群众的行为规范起着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能为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思想文化引领。因此,要深入研究农村社会实际,了解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想所盼,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地通过与老百姓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凝聚力。

1.3宣传普及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孔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言论而是要视其实际行动。“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普及宣传活动,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实践养成,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然而,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整体偏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易事,要先易后难、持之以恒,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农民群众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生活中做到自觉践行。

2营造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环境

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大力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牢农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凝聚力。

2.1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夯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基础。要实现农民不断增收,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必须依靠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产业的转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比如,随着近年来网络电商的兴起,一些农民转型做起了网络直播带货达人,大大拓展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一些地区农村在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中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2.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农民群众仍然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并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譬如,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关爱缺失问题、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萎缩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服务,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等农村民生事业,改善农村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3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坚强领导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领导核心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些农村地区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地农村基层组织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力强、作风正,当地的民风、乡风才会好。为此,农村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应做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和表率,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做到“清正廉洁干事、诚实守信为民”,并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強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不断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的本领,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征途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列宁的“灌输理论”告诉我们,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在广大劳动群众中不会自发地产生。因此,把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先进文化“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需要借助某种媒介,特别是当教育对象是地处偏远的广大农村群众时,更需要创造条件搭建宣传平台、教育载体,才能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进校入园、进村入户、进农民头脑”。

3.1 发挥乡村学校的教育窗口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知识文化贫乏的广大农村,乡村学校像洒落在荒野的一盏盏明灯,不仅在传播科技文化,还散发着道德的光芒。应当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教育窗口和辐射带动作用,使其不仅承担农家子弟知识掌握、道德养成的责任,而且也成为面向全体农村群众接受道德洗礼的场所。乡村学校具备必备的教育设施,离农民群众近,原有师资经培训后能胜任成人教育工作,是面向农村群众开展“面对面”教育的最佳载体。依托乡村学校和整合政府现有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的教育资源,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基地,开设“农民课堂”,农民群众业余时间定期参与学习、接受教育。

3.2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平台和舆论引导作用

现代社会,人们愈来愈依赖大众传媒获取资讯、形成评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其实质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整合,应当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在当今通讯科技无限发达的“无障碍”传播功能,将社会中核心价值观通过电波输送到农村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利用媒体的强大舆论力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真心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移动网络的广覆盖和手机产品价格趋于低廉,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人们应充分利用移动通信超越时空的便捷优势,通过相关终端接收软件或互动交流工具,将农民群众广泛使用的手机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远程教育平台,从而建立起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最直接的教育途径、沟通桥梁。

3.3发挥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的道德涵养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才能彰显其生命力,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眾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乡村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农村群众性节庆文化娱乐活动深度融合,让农民群众“在唱中受鼓舞,在跳中受启发,在乐中受教育”,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邓义昌.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4 (03).

[2]马建军,周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0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