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华
(连云港开放大学 社区教育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应用与发展,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新教育实践。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Micro-Lecture(微课程)、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简称MMF)就是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讨论最多的主题。但在MMF各自推广和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其应用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应用实践过程中各自存在问题。以Mobile-Learning为例,Mobile-Learning存在着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及知识碎片化引起注意力分散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弱化问题等。[1]尽管它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它们的出现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是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成为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视角出发,将MMF与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的相互渗透融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研究基于MMF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后续混合式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的情境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多通道信息网络中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便携移动设备,使得学习者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是移动学习、微课程和翻转课堂面向教育应用所承载的使命。移动学习、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就是基于共同科学技术发展背景和学习情境变化的背景,为承载共同的教育使命而提出的。
移动学习、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有机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在基于移动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整合和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优质的教育资源、全新的教育模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情境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协作互助、批判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移动学习的特性分析
移动学习的产生,是随着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自由化、碎片化的新学习时代——人们可以在课堂之外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和任何方式”,突破教与学时空限制地,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突破时空限制的碎片化学习特征既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也是移动学习的核心优势。
然而,也是因为突破时空限制和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提出并未像其起初提出的理念那样,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也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教育效果。反观移动学习,这样的突破时空限制,师生互动交流无法达到传统课堂教学实时交流的效果,这样的碎片化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因而,基于移动学习的知识学习没有系统地、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移动学习的自由化优势并未展现。
2.微课程的特性分析
微课程是具有课程特征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一线教师的零星实践,迅速演变成为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并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微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形式,且在当下盛行和普遍推广,是有技术、社会、心理发展背景的。[2]“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3]
就是如此火热的微课程,也因为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受微课程内容深浅度表达要求、微课程内容形式多样性、微课程的制作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微课程难以真正地被普及应用。好的微课程作品,一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内容的深度与形式语言的完美结合。
3.翻转课堂的特性分析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课外知识内化的教学过程,即课外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再经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完成知识内化。[4]翻转课堂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使得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课堂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动研究者;也使得课堂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发生了转变。
翻转课堂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课堂学习过程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素质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翻转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反而无益于学生发展。
基于MMF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融入新学习通道和学习资源的线上学习模式和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根据混合学习理论、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提出设计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模式的设计。
1.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基于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发展和追求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先天预设或后天变化的差异而提出的。教育的个性化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有意识地培育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技术给个性化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起点,以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为过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为目的,个性化学习贯穿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2.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混合学习之线上学习部分,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这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MMF混合学习中,各组成要素的构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最终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3.协作性原则
要达到有意义学习,彼此间的协作交流能够极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语言交流是外在表现形式,是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交流,到达思维交流,语言是思维的火花。MMF混合学习包括线上异步交流和线下实时交流两种交流的形式。
4.系统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工作过程,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结构,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训练过程。系统化教学就是从知识内容、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各个角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过程系统化使得教学活动体现出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固有的和谐美。系统化教学不仅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1.移动学习是“工具”的技术(教学媒体),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提供手段
移动学习基于移动计算设备实施远程教学过程,移动设备指能够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持设备,包含PDA、手机、便携式移动设备。移动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它还具备无线性、灵活性、便携性、个体性、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
2.微课程是“内容”的技术(教学资源),为优质教学媒体的普及应用提供基础
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或最重要的载体是“微视频”(不是一般的文本、PPT课件或图片等其他媒体资源),而视频是所有资源类型中情境最真实、信息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资源,因为视频是直观形象的,视频可以展现生活情境、演示实物情境、再现图画情境、渲染音乐情境、体会表演情境等。而且,微视频的教学时长短,文件的大小更小,更适于传播。
3.翻转课堂是基于“技术”的新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颠倒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以完成知识传递,课堂上教师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建构,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技术的存在,让教育走得更加宽广,让教育充满智慧,也让教育更加美好。
翻转课堂、移动学习与微课程的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无缝化学习环境”,呈现教学资源、教学工具与教学模式融为一体的最佳状态。MMF混合教学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MMF混合教学结构模型
混合式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习过程,但是将其进行多层次多结构分析,化整为零,最终化零为整,以完成对一个复杂学习结构的认知。根据混合式学习定义及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又根据学习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将MMF混合式学习凝练为四个学习阶段:学习准备阶段、知识建构阶段、迁移应用阶段、评价与批判阶段。以混合式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阶段性为主线,在借鉴综合国内外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本研究设计了MMF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MMF混合式学习模式
1.学习准备阶段
学习准备阶段是为混合学习的开展做准备工作,是混合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主要用于确定设计混合学习的准入条件。这一阶段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评定学习者的心理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的认知行为特征,知识、经验等认知结构特征和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掌握学习者的需求,更好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混合式学习效果。(2)学习内容分析,是厘清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框架结构,分析知识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3)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是引导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动作的集合。学习活动特征包括:学习活动具有目标导向性,即学习活动的性质、任务和方式应与学习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以任务设计为核心,即以解决“学习者做什么”的问题。常见的活动类型有视频学习活动、BBS论坛活动、考核测试活动、调查活动等。移动学习的特点是碎片化,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更具目标导向性、针对性。学习活动是组成学习过程的基本单元,教学模式体现为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的序列。(4)微课程资源设计,是一切可为学习目标服务、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信息资源,包括音频视频资源、文本图像资源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并非是课件和素材的简单集合,需要考虑内容的选取、内容与媒体表征的关系,以及内容组织形式,就是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呈现资源。(5)学习评价设计,评价反馈阶段是对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等进行多元化评价,以优化教学,调控学习过程,促进更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2.知识建构阶段
知识建构阶段是学生利用老师准备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围绕老师提出的关于某个知识点的问题或者学习目标,主动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即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知识建构阶段包括课前导学阶段和课中研学阶段。
课前导学的知识建构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激起学习兴趣,借助微课程视频等信息学习资源,激活原有知识经验,完成线上新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移动社交工具,方便地交流彼此的收获以及疑问。
个体知识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集体持续地启发、引导和协助,集体交流将有效地促进个体认知、学习等发展。课中研学的知识建构是聚焦和解决课前导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重点难点知识及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触类旁通。复杂概念结构并不是直接形成的,是从更简单的概念与知觉对象的交互中形成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同时,课中研学的知识建构还将进一步拓展知识的深度、学习的深度。
3.迁移应用阶段
迁移应用阶段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未知问题或是真实项目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并最终随着新知识技能的不断扩充丰富,创造性地应用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迁移应用是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度建构的关键阶段;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共同决定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从课程导学到课程研学是由浅入深,课前导学的迁移应用到课中研学的迁移应用也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习迁移是知识内化,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阶段。学习迁移与学习者的特征(主体变量)、任务特征(任务变量)和教学本质(教学变量)相关。[8]课前导学的迁移应用目的是促进课前导学的知识建构,促进知识的掌握,为课前导学的浅层学习向课中研学的更深层学习提供过渡基础。
4.评价反馈阶段
无论传统的课堂学习,还是网络学习,或是混合式学习,学习者评价都是必要的环节,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效果和不足的深入反思[9],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对完善认知发展、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更有效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混合式学习综合了多种学习活动,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学习过程更为细致和具体,因而,混合式学习的评价更丰富化、多角度化。从评价的内容上看,包括客观的学习效果和主观的学习收获评价;从评价的方式上看,分为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从评价的过程性看,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评价的组成结构,分为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
MMF 是依托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和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的混合,移动网络学习平台是依托数字化技术而建,同样是依托数字化技术,为学生建立电子学习档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控,获得诸多过程性的学习数据信息,形成学习评价的原始依据,最终实现客观地、有效地、持久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历程。
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自主能动性、知识建构性、个性化的混合学习,不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而且也将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MMF的有效融合,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得到了综合性的提高。对教师而言,也大大提高了TPACK能力,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截至目前,本研究较有局限性,只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用,还未进行拓展性研究实验,未来将会在更多的课程中,开展针对学生和教师教学实践的应用,以探索在更多专业和学习领域中基于MMF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