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师范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0-12-16 06:10罗祥龙陆叶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格证师范生人文精神

罗祥龙,陆叶红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邵阳 422000)

一、引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素养的人才。师范生是教师人才队伍的后备军,与新一代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是当前教师教育的要务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国家对师范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需要师范生具有坚定的新课程改革教学思想、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严谨求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1]2015年开始,国家全面启动新的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政策,将通过国家的统考取得教师资格证作为成为教师的必要条件。新考试政策也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拓宽了考试范围,对教师质量严格把关,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从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看师范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师范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文化强国战略落实的基础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师范生的培养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必考内容。新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科目的考试一般会设计有9道左右的文化素养单选题。以每题2分计算,大概有18分左右,占整个考试分数的12%。文化综合素养模块所占的考试比例较大,重要性显而易见。涉及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考点繁多。强调掌握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科学常识和艺术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见图1):

图1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考察的教师文化素养主要内容

从新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方面的考试内容安排可见,国家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教师文化素质的全面性,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更高。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文化知识面更广,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师范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力文化支撑。

(二)师范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师范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的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纳。[2]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推动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目标的实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师范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各类文化知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结,是优秀思维成果的结晶和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基石。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作为一个现代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对融入社会、紧跟时代步伐也是必须的。而对于新时代的师范生来说,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能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人文关怀,对于适应将来的工作特别重要。[3]教师只有具备综合文化素养和一定的职业能力,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亲近,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胜任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

(四)师范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对未来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未来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全面提升,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了解一定的中外科技发展史和中外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将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有效地运用于教学。这些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指引学生们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成长、成才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师范生文化素养的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对湘中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实情况访谈和调研发现:总体而言,师范生在爱心、耐心、沟通能力和宽容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教师人文素养的观念;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较高;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准备比较充分,在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方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师范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体会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4]。

师范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了社会的资源,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促进了新技术的发明和经济的发展等。但市场经济也张扬了市场主体的个体价值,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价值观抬头,以至于形成人文精神低迷、价值失范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负面影响的存在,难免让师范生的价值观、思想、精神等被同化,落入俗套。第二,崇尚理想、信仰、品德等人文精神的舆论氛围尚未形成。当今社会,科学精神被神化为深奥的专业精神,受到大学生和师范生的敬仰和崇拜,但因专业性强,难以掌握和运用,又与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人文精神虽育人于无形,也往往易被人忽视。师范生由于未经过社会历练,缺乏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若师范学校和社会未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难免会影响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传统的教育范式对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应试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很多的师范生将目标锁定在顺利升学、毕业上,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期没有或不愿接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升入大学后,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且所学专业过于细化,单一的教育观念突出,难以逃脱“重视学科知识,忽视人文素养”的怪圈,知识储备不足,个人兴趣狭窄。第四,家庭和社会的功利化氛围的影响。为中考、高考拼搏过的学子,大多受到“学而优则仕”功利观念的影响。家庭的灌输和社会无形中对物质生活、幸福指数与经济挂钩等观念的刻意渲染,深深地影响着莘莘学子。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难免让师范生更加重视物质的获取,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四、师范生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文化素养对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三观”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并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外在形象和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他们将来才能成为学生正确的榜样。然而,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其后天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内化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提高的结果。要想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学习领域

人文素养是师范生专业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肩负着下一代人文素养教育重任的师范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素养,能熟练掌握并应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洞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深入学习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拓宽自己学习的领域。应广泛涉猎人文学科知识,把握文化脉络,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升华自己的文化精神境界,并自主自觉地把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当成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身体力行践行文化传播。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教师职业道德的坚守对于师范生来说特别重要。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终生学习首先就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在自我教育和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领略到优秀文化的精妙,以便将来可以更好地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深入文化宣传工作,[5]为传承和传播科学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师范生的完美人格

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重视师范生教育,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高师院校是师范生教育的摇篮,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从学校层面来看,必须建立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课堂内外为师范生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既需要获得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得到方法的训练与社会的实践。因此,为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兼顾课堂内外的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促进作用,才能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深化师范生教育模式改革,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并将人文素养的内容渗透进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配置课程比例,以全方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课堂内,要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激励师范生多读书,读好书,使之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能够让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到提升;课堂外,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跨学科能力,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利用传统的文化节日、文化实践来布置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组织文化活动时,可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做好策划设计,以加深他们对相关科学文化的理解。

要始终把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师范生教育的首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充分结合,养成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6]此外,与师范生相处较多、关系密切的各科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关爱和尊重学生,在增加他们的知识量的同时,也应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师范生,使之树立“立德塑己”的意识,遵循个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并使内在的人文素养淬炼成为完美的人格。

(三)重视教育机制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重视教育机制的变革,首先需要从国家的高度完善法律法规。对优秀的科学文化加以保护,对那些具有负能量,甚至侵犯合法权利的言行加以制约。营造优良社会文化大环境。这对于师范生的教育而言,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师院校来说,应高度重视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质量。高素养的师范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并健康发展,而且他们对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创新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通过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师范生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评价,以间接增强文化素养学习的动力,提升文化形象,推动优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建立合理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是提高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制度保障。作为教育和学习机构,高师院校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教育评价机制具有引导、鉴定、核查和激励等功能。传统的考勤、测验、论文等“以考代评”的评价机制束缚了师范生的学习行为。正常的诊断和正面的鼓励缺失,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师范教育,其教育理念不应脱离价值本位。教育的评价机制应建立在遵循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并进行适当的机制改革,建立合理有效、能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当前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大了对师范生文化素养考核内容的占比,拓宽了考核的范围,丰富了考试的题型等,昭示了师范生教育朝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变革。

猜你喜欢
资格证师范生人文精神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思考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