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管窥: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12-16 14:17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群众

邵 蕊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

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宣传思想工作而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同时,国内外形势依旧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仍然激烈。加强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愈发凸显时代价值。重视和做好党在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有利于掌握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而且有利于营造民族地区团结和谐进步的氛围,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战线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和助力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一)维护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某个特定的社会或阶级,沿着自身利益出发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并能反映社会关系、映射客观现实的思想理论体系通常被认为是意识形态。基于地缘关系,民族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往来、政治格局、文化交流中皆处于远端下游位置,这里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策略的特殊场域。因此,民族地区成为了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长期斗争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边开放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利用多种渠道,通过更为隐蔽的手段,歪曲否定党的领导,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扰乱社会秩序,从地面到空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宣传攻势。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西方一些国家制定的长期斗争策略并没有弱化,反而愈演愈烈,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日趋复杂。各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学说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相继涌入我国,企图混淆视听,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侵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大厦,动摇社会治理的已有基石。这种冲击对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构成了严重挑战,使我国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来自外部的严峻考验。能否从容地化解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关键在于能否把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做好做实,不忘职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2]真正做到敢于同敌对势力作斗争,对错误论调正本清源,勇敢揭露那些别有用心的阴谋。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是密不可分的,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族地区有序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可以使各族群众全面认识国情,深刻认识到当前所处的形势和发展的具体阶段。宣传思想工作只有用心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引导人们拨开思想迷雾,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自我调适消除不良思想的干扰,减小由于方向不明确带来的心理疑惑,从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构筑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让思想和行为符合价值规范,使各族群众都能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实现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助力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上的民族地区贫困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滞后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发展程度而言,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有历史沿革的原因,有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经济政策上的调整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为民族地区融入开放的整体格局提供了宝贵机遇,但要让改革的步伐又快又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离不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

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经济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习惯于传统经营方式,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扩大开放的过程会造成新的矛盾,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受到冲击,许多不曾预见的问题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都涌现了出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又繁重,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这就需要在采取正确政策和措施的同时,进行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要进一步突出对我国的战略目标、实施规划、惠民政策的宣讲力度,使群众开阔分析问题的视野,扣准国家发展的脉搏,能真正参与融入到其中。强有力的宣传是前进道路上的明灯,在处理好纵横交错的各种利益关系上能给人以方向性的指引,能动员和团结各族群众客观看待诸多复杂问题,形成正确认识,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能改变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依赖外援的思想,由此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局面的巩固,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部信息的窗户,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转变对事物的固有认识,破除陈旧观念,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识,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理念,能立足本地优势,补齐发展短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坚克难,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改变落后面貌。当从传统自然经济的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势必可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身上蕴含的潜能,实现思想解放,做思想的主人。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实实在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力。只有更加符合民族地区群众的实际,总结和宣传各族群众在改革开放、发展本民族经济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及先进典型,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斗志,激励人们焕发出投身改革的热情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促进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近平曾立下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这一铮铮誓言。在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里,美好生活不只是一个目标,一幅图景,更是一种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为核心,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承人民至上立场的价值旨归。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历史发展动力作出深刻分析,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作出了新判断,把观察问题的切入点聚焦在美好生活需要与当下的发展阶段和程度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结合时代特征形成的重大创新。这一理论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能够顺势而为,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对所处的历史坐标进行准确研判。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再一次明确强调美好生活的问题,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也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调整优化。美好生活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不同的人对美好生活的看法有多维向度,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需要也各有不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关注的领域,延伸观察问题的视角,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的需要也从最初的能够解决温饱变成现在寻求色彩斑斓的生活,从纯粹单一走向多元复合,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对于边疆民众而言,它是一种对野蛮的拒斥和对文明的想望”,[4]所以美好生活需要并不仅是物质生活丰裕充沛的硬需要,同时也内含了多层次的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全面优质保障的软需要,是使人们从物质获得感中找到能带给人精神愉悦的东西。然而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情况却是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精神世界却空虚了,物质的丰富与理想的荒芜形成了强烈反差。民族地区处于文化网格的边缘,基础设施薄弱,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还不能很好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有的地方滋生了赌博的风气,迷信活动、邪教活动屡禁不止,“三俗”文化盛行,文化阵地濒临坍塌。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理应把回归本真生活、回应现实世界、回答人民利益关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指引各族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作为宣传的目的,使他们在追求美、创造美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体验。

加强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帮助各族群众提升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一方面,“美好生活”本身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内容。通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准确诠释美好生活的内涵,宣扬创设追求美好生活的舆论环境,逐渐消除群众的迷茫心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洞察力、感受力、理解力,让各族群众都能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把个人关于美好的愿望和向往有机统一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形成精神获得感。另一方面,宣传思想工作作用于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在此环节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正确价值观充实精神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共建精神家园。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迸发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对各族群众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最大程度动员凝聚起人们奋斗拼搏的力量,摒弃原有的“等、靠、要”思想,纾解人们犹豫迟疑的情绪,使个体对需要的满足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于美好生活的创造实践。这实质是个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自己的内在本质,综合提升自己追求美的能力,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主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现美的力量,最终达到美好生活创造的理想形态。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现实困境

民族地区山高水长,历史悠久,多民族相互聚居繁衍生息,独特的地理人文风貌孕育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必然要精准定位,准确分析存在的问题,“着力抓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宣传教育,抓好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5]对着眼宣传事业全局,扎实稳步推进工作,提升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有很大益处。

(一)物质层面:宣传条件亟需提高

一般来说,生产力越发达,宣传思想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越充分,开展宣传的手段、方式、范围等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反之,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宣传就难以持久广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进步显著,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许多地区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创新驱动力不足,产业升级和转型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还很缓慢。经济的落后一方面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够,识字率低,视野受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导致对宣传事业的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备,有些基层公共服务条件无法保障,阻碍宣传思想工作顺利施行。有些地区交流交往不畅,群众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规划,把握机遇的积极性不够。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差距与宣传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差异性,这些情况的产生在一定程度都会引起群众获得感的缺失,无法对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容易引起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迷惘。对于民族地区的群众来说,新时代他们更憧憬未来,渴望突破发展瓶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经济发展落后会潜在地对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影响,引发群众的信任危机,对宣传思想工作深入群众产生阻力。

(二)主体层面:宣传队伍仍要加强

党的科学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宣传队伍的数量和素养状况密不可分,会直接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实际成效,这无形中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针对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怀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心,主动担当起这份责任,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让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浸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使之深入人心,在群众中间产生广泛影响,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谈论的焦点。避免宣传浮于表层,停留在形式,真正让群众觉得能听懂、能听进、能用上。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关怀、理解,而不是挖苦、冷漠、高高在上。要尽可能避免因为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信仰差异等因素,继而引发的对某些观点存在误解的情况。事实上,由于民族地区不占区位优势,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从内陆吸引的宣传专业人才还较少,因此要因地制宜,创设有关条件,盘活用好现有的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使宣传队伍建设规范化。逆转有的专职宣传人员观念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更进新思想,欠缺综合能力的状况;或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较为分散、工作较为被动的局面。

(三)技巧层面:宣传方法有待精心打磨

在宣传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语言文字不通问题。民族地区通常都有本地通行的语言和独立的文字,如果语言文字不通势必会影响宣传效果。目前民族地区的话语方式主要还是以汉语为主,能适应民族地区交流特点的宣传在数量和范围上依然有限,考虑到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生活际遇、知识背景等因素,对宣传工作接受度、认可度的看法也不一致,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基础,适当调整宣传方法,不能一阵风似的快进快退、忽冷忽热,而应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循序渐进,以求得最佳宣传效果。二是宣传话语转换问题。在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宣传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硬,没有很好地完成向日常话语的转换。理性分析少,“大锅话”模式明显,“你讲我听”的生硬灌输形式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那样的宣传只会适得其反。”[2]应挖掘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利用这些群众熟悉喜爱的形式,把理论同各种丰富的载体巧妙结合,改变人们对宣传枯燥的印象,使宣传寓教于乐、活泼起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宣传平台单一问题。现在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广播、电视、宣传栏、板报等传统方式,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分布和居住都比较分散,宣传思想工作有时只能在田间地头、村口树下、农户院落等地进行。应该说传统的宣传平台已不能较好满足群众对信息传播即时多样、便捷互动的现代化需求,而基层掌控的宣传平台资源弱、质量不高,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就变得迫在眉睫。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选择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已在2019年问世,这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有力推动,也是对宣传思想工作提供的制度保障,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指出了基本遵循。那么,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对接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体系,服务社会事业,让党的理论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入脑入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结合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际外,还必须从夯实物质基础、培养民族干部、创新宣传方法等几个方面,由多举措联动来增强宣传的实效。

(一)夯实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物质基础

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规模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我国直接与陆地边界相邻的边疆地市州,大都分布着高山大川、沙漠、戈壁、草原。”[6]尽管受制于天然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较低,仍有一些贫困人口,但民族地区恰恰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

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辐射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关联密切,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基础不完备,必然影响上层建筑,不利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推动。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施精准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状况。在生产改善进步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社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对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所需的物质基础夯实巩固,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感,发挥出应有的引领力。其一,通过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不断改善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让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真心实意地愿意跟党走。其二,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大力普及宣传思想工作所必需的多媒体、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其三,宣传思想工作要用坚固的物质基础打牢根基,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来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宣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促使各族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会促进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交往交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直接联系,打破信息闭塞的局面,降低因经济因素而产生的差异性思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接受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性。

(二)培养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得力骨干,是把党和少数民族群众联结起来的中间桥梁。“有些话让他们去说,有些事让他们去办,群众更能接受,关键时刻他们出面,效果会更好。”[7]少数民族干部对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团结广大群众,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政策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向来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传统,一贯注意充实民族干部队伍,壮大民族干部力量。毛泽东认为少数民族工作中有两项中心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8]肯定少数民族干部所起的作用,对此非常重视。邓小平认为上层分子的影响力十分大,搞好相互合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一步步地引导和帮助他们,“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来推进工作,就要顺当得多。”[9]世纪之交,江泽民认为九十年代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期,提出“少数民族干部同本民族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10]胡锦涛认为,建设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应围绕主要的方向来发力,“增强带领各族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11]把理论素养与实践锻炼相互结合。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对少数民族工作领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继续推进,提出了少数民族干部何以为好的要求。“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12]宣传思想工作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需要少数民族干部保驾护航,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政策问题进行准确诠释。

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注重培养锻造民族干部队伍。少数民族干部土生土长,熟悉本民族事务,懂得民族语言,了解民族心理,熟悉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与本民族成员之间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能够较好地掌握本民族群众的思想动态,是做好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少数民族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民族同胞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在群众中间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说服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思维习惯也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紧密贴合。通过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开展各种教育,能将深奥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群众也都愿意听、愿意学、跟着做。由少数民族干部激发群众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积极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花大力气抓好宣传领域中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

(三)创新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适用方法

首先,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地区有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儿女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真理价值被主动接纳的过程。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利用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部分同宣传的内容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共鸣,为大家容易消化理解。少数民族历来能歌善舞,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宣传思想工作应该找到结合点融通点,把宣传的内容嵌入到群众喜爱的节日、歌舞、戏曲等载体之中,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具体的场景情境里,由情感体验产生同频共振,达到宣传教育应有的目的。

其次,要善于借助本土民间艺人演绎。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要联系和发展一批熟悉民族语言、政治立场坚定、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本土民间艺人,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这些公众人物在本民族中深受群众喜爱,通过广泛动员民族民间艺人把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融入到少数民族的山歌、戏曲、地方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中,用少数民族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生动立体地展示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绩和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风尚,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印象、受到熏陶,有力地推动党在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的落实。

再次,要用心推敲话语的表达方式。话语表达深刻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民族地区宣传思想工作要结合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仍然使用本民族母语,很少或根本不会使用汉语的实际情况,把汉语转变成民族语,利用民族语言亲切熟悉的特点,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母语方便沟通的优势,顺应少数民族的话语逻辑,用百姓能够听得懂、易理解的地方话或家常话进行宣传。通过把民族语言进行相应转化,使语言表述的方式更加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同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接受习惯充分考虑,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群众、走入群众,使党的各项理论在群众中间产生深远影响,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最后,要加强打造网络宣传平台。尽管受惠于“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广播电视在民族地区发挥的影响力依然占主导地位。但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更多年轻人愿意选择经由网络接收实时信息。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迁,更新传播手段,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不断丰富网络宣传内容,善于利用网络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打造专门适合少数民族群众浏览的网站,推出个性化服务,“从而扩充宣传渠道、打通宣传壁垒、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宣传工作效率。”[13]把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做出新意。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移动设备终端推送、尝试网络直播等新的宣传模式,做强正面宣传,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利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现宣传的日常化、生活化、通俗化。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群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