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概述

2020-12-16 13:51常娥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江村费孝通工业

常娥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1 费孝通先生乡村建设的研究历程

我们虽然都深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但是真正付诸于实践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方才有了费孝通这般学术上的大佬,社会学发展史上的“领军者”。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经济萎缩,无论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教育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生机可言,农村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如何拯救中国农村,如何让农民脱离苦海是这一时期全社会忧虑的问题。也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乡村建设思想慢慢在费孝通先生的脑海中得到滋养。1933年夏,费孝通先生曾经应邀到山东邹平试验区参加梁漱溟先生主持的乡村建设运动,对梁先生的乡建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思考,初步对梁先生的研究想法存有疑虑;1935年,费孝通秉持着自己“若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先要认识社会”的想法,携妻子王同惠一起来到广西大瑶山进行实地调查,尽管调查途中妻子不幸遇难,自己也身受重伤,但是也没有打消费老调查农村的决心与信心;费孝通先生回家休养期间,在江苏省吴江市开弦弓村进行的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并根据这次调查结果写出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1938),后被译为《江村经济》(1939)。《经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农村的起点,也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起点。

1.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1938年—1942年期间,费孝通相继出版了和同事张之毅共同完成的调查报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等作品。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文化与社会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乡土重建》等。

2 费孝通乡村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

志在富民是费老一生中所有研究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费老在早期的社会学研究中的重点就是在搞明白中国乡村的现行状况,从而为以后指明发展道路。

2.1 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

2.1.1 自然资源方面

江村的自然经济在当时来讲是非常不错的,水运便利、交通发达、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然而毕竟是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如此,江村也是不可复制的;禄村的土壤较为肥沃,因此也是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易村的土地则就没有前面讲道的那么让人欣慰了,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是当时的现实状况;玉村同样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窘境。总体上来讲,费老在对江村和云南三村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村子大体上都是面临着一种人多地少的局面,即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2.1.2 人力资源传统方面

其实,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人力资源方面的传统。江村自然资源丰富,蚕丝业发达,男耕女织,相对安逸;禄村则重视男女分工,男人做一些体力活,女人做一些相对轻松一点的工作;易村土地既少又贫瘠,农业难以维持生计,滋生了家庭手工业和作坊工业一定程度的发展;玉村总体也是类似的情况。

2.1.3 现代工商业方面

笔者认为,与其说费孝通先生开创了乡村工业的先河,不如说这是以前江南农村被迫自发摸索出来的一条道路。人多地少的总体情况很难让农民们获得足够的生存基础,生活所迫使之不得不另寻获得收入来源的出路,于是乡村工商业便应运而生了。而且对于费老来讲,乡村工业是获得更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就像改革开放是我们中国发展、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样,乡村工业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此。因此,费老在考察了江村、禄村、易村、玉村之后发现,这几个村子虽然起始点不一样,发展路子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这几个村子都在慢慢走向乡村工业的路子。

2.2 发展现状背后存在的问题

2.2.1 土地问题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而背后的根源问题在费孝通看来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其实是贯穿于费孝通所有著作与乡村建设研究之中的,笔者接下来所讲的人口与乡村工业也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费孝通在《内地的农村》中重点强调了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权的外流现象很严重,之所以农村的土地权会大量外流,就是因为前面所讲到的人民生计方面的问题凸出,人们万不得已出卖土地来换取少量的救济资金,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都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工业对农村手工业的威胁,没有别的生计来源的农民变得越来越贫苦,无力偿还来源于都市的资金,穷的人越来越穷富的人越来越富,因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离地地主和佃农。农村经营土地还经历了从自耕自营到雇工自营的阶段,即使利益不多,但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大批的非租不可的团体所有地造成的工资低、租额低的社会事实还是使雇工自营得到了发达的机会。

2.2.2 人口问题

虽然人多地少的社会现实就导致了农民收入的降低,甚至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再加上封建的社会制度,土地里得来的大部分收入都以租金的形式都落到了不在地地主手里,更是让农民们苦不堪言。但是不得不指出该种现象还是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的,比如大量劳力的储藏可以防止发生劳力危机,这种情况就与危急关头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越穷越生”导致了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力的大量剩余必定会产生大量人口流动问题,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不至于在农闲时段入不敷出,人们不得不离家外出,找工作、谋出路;另一方面,中国农民对土地又怀有特殊的情感,完全放弃土地对他们来讲根本不可能,农闲时外出打点零工,农忙时便匆匆赶回家,投入农作物的收割活动中,于是造成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这是“民工潮”的雏形时期。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以达到“资本代替劳力”是让农村人口尽可能地流入都市的最好方式。费孝通还强调一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方面的问题着重点必须要从简单的人力需求转向人才需求。提高人口素质,生产转型才是长久之道。

费老的《生育制度》也是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之一。农业的重要性催生了大量人口的出生,但是农业是有季节性的,农闲农忙非常明显,农闲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是对人口的急切需求,一方面是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利用剩余劳动力,如何增进农民收入就是最紧要的问题。

2.2.3 乡村工业

在工业方面,与其说这是费孝通发现的农村问题,不如说是他在十几年如一日的考察调研中得出的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存之道。前面提到的土地制度和人口问题主要是讲农村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这一个工业问题则是倾向于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与对策了。这样讲似乎也有一点偏颇,因为中国农村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地、自然地发展起来的,并没有多少人为、刻意的因素。既然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那么乡村工业就是最合适的措施。宜于养蚕的地方有缫丝、丝绸的工业;有陶土的地方发展陶瓷工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也是给农民提供了获取除农业以外的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们既不需要背井离乡,也不被要求拥有多高程度的文化水平,乡村工业就是“草根工业”,它取之于民,馈之于民,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使之不再仅仅依赖于农业生产,多了条出路,多了份希望。

从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农村所有的问题最终就是归结于土地问题之上。费孝通先生在《内地的农村》这本书中讲到了土地权的外流、土地的经营方式、土地的继承、土地的所有制关系等方面,正是由于土地问题造成了农村人口的问题、经济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深刻体会到了土地对于中国农村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乡村工业,费老根据农村现状提出可行性、及时性的方案,这一远见卓识给这一时期乡村建设思想体系添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江村费孝通工业
魅力南江村
越江村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两个女人的战争
费孝通夫人“问罪”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