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衡 (福建福清市瑞亭小学)
福清市瑞亭小学诞生于1917 年,学校东依福清的文化名山瑞岩山,西临福清名片瑞云塔,母亲河龙江缓缓地从学校南边流过,厚重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以瑞润玉”,用“瑞”的精神哺育润泽每一块璞玉。校风“瑞和毓秀”,教风“睿远培玉”,学风“锐志养正”,践行了“瑞玉亭成”的校训,润泽着具有“纯洁品格、顽强意志、团队精神”的“瑞玉君子”。在“瑞”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从管理改革、课堂建构、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进行学校文化的建设。以“团队建设”为核心推动瑞和校园管理机制的改革,助推学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015 年,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时也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学生数增长速度太快,随之而来的教师队伍的快速增长导致师资发展不均衡,能够引领的骨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大批教师处于无人关注的状态,渐渐地,一部分教师失去了成长的需求、没有成长的方向、找不到成长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靠有限的一些优秀教师显然无法带动全校的发展,而且高品质的学校不仅仅只是看优秀教师,而是应该以教师整体素养作为衡量的标准。如何提升教师团队的素养,激发教师的成长的动力,让所有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实现多数人管理多数人,我们开始探索团队管理体制的建构。
团队管理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我们把团队管理建构的第一步改革“一师一优课”为“推优课”作为一个突破口,全员参与,提升团队成员的价值感。
以往的一师一优课每个教师每个学年都要开设一节课,但是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因为每个人都有开课任务,无暇顾及其他教师,年轻教师成长缓慢,优秀的骨干教师也故步自封,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鉴于此,我们推出了“推优课”,这项改革有两大核心内容。
1.合力备课,每个年级推出一位教师参加公开课教学活动,其他教师作为备课组教师。没想到的是,此项改革成效远远超出预期,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本就较强,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改变:
(1)全员参与,原先开课教师从备课到开课,几乎都是一个人完成,现在年级教研组自觉进行分工,有的负责做课件,有的负责记录整理磨课实录,有的负责磨课过程的听课记录,有的负责组织学生,有的负责教具,甚至有的年级还有专门负责后勤保障的,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承担一项任务,没有人落下。(2)主动参与,与以往事不关己不同,现在教师们比自己开课还紧张,那一个月,办公室的灯有时候常常亮到晚上八九点。比赛那天,同年级的老师主动地坐在一起,精彩处欣喜地为开课老师鼓掌,没达到效果,每个人脸上写满了担忧,比赛结束后,每位开课教师对年级老师深深的鞠躬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大家团结在一起,心暖在一起。(3)共同成长,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一个教师都在其中成长,有的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可是还是第一次这样投入地帮别人磨一节课,开课虽不易,指导教师也相当不易,好多人都是边备课边学习,生怕自己能力不足以指导别人。开课教师通过这样高强度的备课,成长很快,虽然是校内的赛课,但是备课的强度与参加高一级的赛课不相伯仲,有很多参赛教师很少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赛课,也就缺乏这样的机会,现在可以通过校内的平台很好地锻炼自己。通过这一次试水,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研讨课就从开课教师的成长演化为全员参与,共同成长,每个人都受惠其中。
2.共享得分,学校组织推优课比赛,聘请校外的专家进行评分及点评,根据得分的高低决定年级所有教师期末这一项的考评得分,也就是说,年级推优课的教师如果得了一等奖,该年级所有教师这一项都以一等奖来得分,有了分数的支持,大家更是不遗余力,每个人都不愿意落在后面。这项共享得分,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因素。
(1)机会均等。教师参加开课的机会不是很容易得到,即使学校提供了很多平台,还是有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原因,很难再承担教学展示的任务,但是她们有的擅长教材分析把握,有的擅长课件制作,有的擅长点评分析,现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她们聚在一起,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与开课教师共成长。(2)发展平衡。由于教师存在差异,有些教师永远在金字塔顶,有些教师怎么都赶不上,慢慢地就失去了动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些教师也有了优秀的机会,看到了希望,有了成长的动力,而优秀教师有了压力,也能促进他们加快成长的脚步。
在推优课探索成功之后,大家非常兴奋,原来的一个人在做事转变成为现在的一群人在做事。尝到团队合作的甜头后,我们进行第二次试水,讨论还有哪些项目可以作为团队评价项目,大家提出了教学常规项目:教案、作业、教研、学习、培优这些常规项目全部纳入团队评价,例如,作业考评就是把年级每个老师的作业批改的分数加起来,除以人数算出均分,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纵向评估,哪个年级获得一等奖,那么年级每个老师在这一块得分都是以一等奖得分。这项评估实行之后,教研组长对年级教师教学教研常规的管理更加规范、统一,年级教师之间自觉地进行资源共享。
但是我们又遇到一个难题,我们考虑到了统一性,却忽略了差异性。首先由于年龄、职称不同导致不同层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差异性,如果用统一标准,势必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例如,行政由于身兼多职,工作量非常大,在教案的撰写这一块无法达到一线教师那么精细,这一块分数不高,影响了年级整体名次,行政们心里过意得去吗?如果抓好了这一块,行政工作又无暇顾及。其次是教研组长,他们都是学校里最优秀的教师,现在6 个组长中只有两个可以获得一等奖,那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团队考核,她们在考核中都是遥遥领先,可是现在却有4 个组长落在后面,这大大影响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
如何打破僵局?我们商讨制定分层评价方案。第一,标准分层。对不同年龄的教师以及行政都规定了详细的内容要求,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实施分层评价,这样,不同层面的教师只要在各自类别中做到最好,就可以得到高分,大家的积极性又得到了提升,压力也降低了很多。第二,个人专项加分,优秀的教师要鼓励她们把目光投向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的常规工作,她们要在课题研究、公开课教学、论文的撰写、竞赛获奖这一块努力,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把这几块内容从年级评价中剥离出来,此类的项目纳入教师的个人加分考核项目,促进一部分优秀教师能从中脱颖而出。第三,适当加分,对于一些长期身兼多职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加分,教研组长就获得了一定的加分,这样,到了最后总分合计,优秀教师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通过这一番调整,教师整体面貌悄然发生着改变,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优秀的教师不能躺在成绩簿上,稍稍放松一些,就有可能被别人追上来。尤其原来不思上进的教师,现在不好过了,不仅教研组长督促着他,年级老师也会督促着他,如果监督无果,经常还会反馈到学校,要求学校帮忙教育,想佛性都很难。学校的管理成本降低,管理的效率提高了。
团队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大家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它更深次的作用应该是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共同高质量创造性地引领学校发展。所以我们开始尝试进行团队特色加分项目,每个教研组根据本年级教师的长项,确定一个特色研究的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有的年级进行了“易错题分析研究”,年级的教研围绕这个专项进行,目标明确,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易错题的搜集与分析研究,并通过错题反思课堂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的是“个性化作文集”,鼓励每个孩子整理自己的优秀作文,打印编制成自己的作文集,学校进行评选,并在图书馆开辟专门的图书角“我的书”,优秀的文集在专柜展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通过这些特色加分,年级教师互相学习,积极地提出意见与建议,到了学期末,大家都收获满满,教学教研的质量逐步提升。
这两年的团队考核管理机制的改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整体面貌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第一,主动性增强了,教研组长和年级长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真正成为行政的好帮手。第二,沟通渠道畅通了,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了很多积极建议,学校管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老师们有什么需求等。第三,团队意识增强了,每一项活动都不再是一个人单兵作战,大家渐渐变成了年级人、学校人,一池水终于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