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楷,李荣波,杨向荣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100)
当前,水稻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手段是选用抗病品种及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但是抗病品种的更新复壮工作普遍滞后,导致品种退化严重,加之不断使用农药,极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或分化出抗病小种。其次,由于人们对水稻稻瘟病的认识不足及防治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有效的施用农药,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导致水稻稻瘟病发生与蔓延。
稻瘟病发病面广,危害严重,病原菌主要由种子携带或自然传播,不同水稻品种抗病性不同,不同生育阶段发病的情况也不同。若水稻发生病害,正常情况下减产25%~40%,感染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1.1.1 苗瘟
苗瘟的产生是由种子带菌造成的,从而使种子在发芽以后感病,常发生于3 叶期后。轻则产生病斑,重则导致秧苗死亡。
1.1.2 叶瘟
叶瘟在水稻的发育过程中,发生几率高,最初时期病症主要表现稻叶出现病斑,然后病斑逐渐扩大,最后导致叶片的枯死。因为气候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不同,所以产生的病症也不一样。新叶较老叶更容易发生病害,病害发生较慢的情况下,斑点中央灰白色,病斑纺锤形,边缘铁锈色;急性病害病斑多为椭圆形,斑点上有霉灰状物。
1.1.3 叶枕瘟及节瘟
叶枕瘟是发生在水稻叶枕部位的稻瘟病症状,一般年份较少发生,严重的可以蔓延到剑叶叶枕,从而诱发穗瘟,叶枕瘟发病后病叶从叶枕处折断,有叶枕瘟的田块常能在后期见到节瘟和穗瘟。一般有叶枕瘟的苗较易出现节瘟,节瘟多在灌浆期易发现,典型症状是节点慢慢发黑、容易折断。而且,叶枕瘟及节瘟在田间湿度较大的条件下,病症可以快速地扩散。
1.1.4 穗颈瘟
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在水稻生长的整个时期都会发生稻瘟病。苗期发病率不高;在移栽返青期后,秧苗在移栽过程中易发生叶瘟,一般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分蘖末期和孕穗期是叶瘟和节瘟发病的旺盛时期;出穗期到灌浆期是穗颈瘟的发病盛期。穗颈瘟的危害最大,应当格外重视,早防早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蔓延是由于农业小气候、种植户的重视程度、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氮肥的施用量等因素综合引起的。近年来,由于水稻优良抗病品种的推广运用及田间管理水平的进步,大面积的水稻稻瘟病已经不会在水稻主产地发生。然而,对昆明市的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农业技术水平及田间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水稻种植区域性农业小气候等原因,稻瘟病还时有发生[1]。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水稻在海拔1 400~2 000 m均有种植,不同田块农业小气候各不相同,盆地以及地势低洼的地带日照时间不充足、空气湿度大、空气对流较差、容易聚集冷空气,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非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已慢慢超过粮食作物,特别是昆明气候四季如春,部分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的农田被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代替,非粮作物的种植比例逐年增加,农户对水稻不重视,疏于管理,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品种抗病性直接决定了水稻是否容易被稻瘟病危害,抗病性强的品种被稻瘟病菌侵染的程度低。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的抗病性也不一样,四叶期、分蘖盛期、破口期最容易被病菌侵染。
在调查中还发现,过量施氮肥或偏施和迟施氮肥会导致水稻的植株徒长及过分嫩绿,也会导致植株表皮细胞的硅质化度比较低,造成水稻的叶片出现披垂现象,水稻抗病性变弱,导致水稻稻瘟病大量发生[2]。
田间存在致病菌病源,栽培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害虫危害严重,农药使用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晒田不及时,晒田不彻底,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等。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当选用抗病品种、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发生、加强预测预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合理选用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水稻的病害“防重于治”。
防治稻瘟病的关键任务是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一是要引导科研部门、高校、种子研发生产企业加大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当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着抗病品种产量高但是品质差,而品质优良的品种抗性差、产量不高的问题,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抗性和产量,更要注重品质。二是对于市场上主栽的抗病品种,不能大面积单一种植,要及时更新复壮,防止品种退化及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方法已经有很多研究,在部分山区丘陵地带还有通过常规稻与糯稻间作种植,能有效减少稻田稻瘟病的发生。通过选用与大田主栽品种生育期相似的2~3 个品种间作套种,防止品种单一化种植,及时更新复壮主要栽培品种。宜良、石林等地常年采用楚粳27 号、楚粳28 号混合播种的方式预防病虫害,效果显著,通过推广已经成为当地的主栽模式。
政府气象、植保部门要加强合作,提高认识,结合病原菌数量、水稻种植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可能出现不利影响的气候条件和趋势提前预判,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把气象不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4.1 做好田间水肥管理
水稻田水的管理应当遵循深水回青、浅水分蘖、有水壮苞抽穗、干湿壮籽的原则,调整好不同生长时期田间的水量,协调好水、肥、气、热的关系,为水稻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生产上,应提倡多施农家肥作底肥,后期施追肥时宜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氮肥的同时注意补充磷肥和钾肥。如果发病田块氮肥过多,叶软披垂、贪青,则应在大田中补充钾肥,如发现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出现病斑,应及时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2%春雷霉素水剂 300 mL·hm-2,兑水 450 kg·hm-2喷施,控制病害的流行。
3.4.2 合理规划种植制度
选择水稻田的时候,应当选择通风透光较好的田块,避开低洼盆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水旱轮作,创造不利于稻瘟病病菌生存的田间环境。
3.4.3 严格进行种子播前处理
通过种子播前选种、晒种、浸种消毒等方式消灭种子的病菌,生产上常用25%咪鲜胺乳油1 500~2 000 倍液浸种消毒24 h,以减少后期因为种子携带病菌感染植株的概率。
3.4.4 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田间发现病害时,要及时清除病株,并将其销毁,防止病菌在田间传播造成更大的损失。利用病稻草做堆肥时,稻草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 ℃,病菌经10 d 左右死亡)。稻瘟病发生严重田块的稻草,不可留作来年扎秧、绑秧、堵田水口,以防病原菌通过稻草传播。
使用农药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应合理选用专用的杀菌剂,为防止病害产生耐药性,要轮换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
3.5.1 水稻叶瘟的防治
水稻叶瘟的发生,与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在连续的阴雨天,湿度较大,空气流通不畅以及多云多雾的天气易发生,因此在生产中应该多关注天气情况,及时用药。打好秧田送嫁药,在移(抛)栽前3~5 d,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2%春雷霉素水剂 300 mL·hm-2,兑水 450 kg·hm-2喷施。如田间发生叶瘟,按40%稻瘟灵乳油1 800~2 250 mL·h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2%春雷霉素水剂 1 500 mL·hm-2兑水 450 kg·hm-2喷施,用药要及时,发病严重的地方要多喷,喷药后下雨应在4 h 后重新喷洒。
3.5.2 水稻穗颈瘟的防治
水稻穗颈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防病的关键时期在破口期或破口前的3~4 d,预防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如已发叶瘟田则还需添加40%稻瘟灵 2 250~2 400 mL·hm-2) 兑水 450 kg·hm-2喷雾。如田块出现白穗,要及时使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25%吡唑醚菌酯150 g·hm-2+40%稻瘟灵乳油 1 800 mL·hm-2兑水 450 kg·hm-2喷洒。出现穗颈瘟较重的田块,喷洒农药之后要持续关注发病动态,一般施药3~4 d 后检查,如病害未得到有效控制,可继续喷洒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