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璟,曾高云,谢期玲,陈海军,何 飞,王跃华,张 磊(新疆第二师库尔勒医院 新疆 库尔勒 841300)
胸腔镜为目前临床中判断结节良恶性以及切除病灶的常用手段,具备安全性与准确性高、微创等优势[1]。但是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常难以精确定位病灶,进而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本文主要分析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结节患者中择取35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1月到2019年I2月入院。依据性别,男性患者占19例,女性患者占16例;年龄平均值(57.36±10.41)岁;依据病灶部位,左上叶患者占9例,左下叶患者占5例,右上叶患者占10例,右中叶患者占1例,右下叶患者占10例。本研究将有明确恶性肿瘤存在的患者排除;将存在纵膈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以及肺不张等情况的患者排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之前均实施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穿刺操作,依据患者的影像资料实施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接受扫描,将CT 层厚调整为2~3mm,进行扫描定位,将最优进针线路计划好以后标记好体表的进针点,对病灶的位置、病灶的形态以及病灶的大小记录好。使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借助CT 的引导经皮经肺刺入Hook-wire针,随后在目标病灶内穿刺入套管针,将套管针后退2 厘米,在金属钩自动膨胀并弹开,轻轻拉住金属线有阻力感出现时,实施CT 扫描,有针尖于病灶中或者针尖处于病灶周边肺实质中1 厘米左右时拔出套管针,将穿刺针固定好,将定位后图像重建。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操作完成30 分钟后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即为在患者全麻以后,将其体位调整为健侧卧位,完成常规消毒铺巾操作以后,取1.0cm切口于第8 肋间腋中线的位置,随后将胸腔镜置入,对患者胸腔的情况进行探查,同时明确定位针的情况。结合定位后CT 重建图像,将钢丝深度和病灶位置确定,取1.5cm切口于最易达到病灶的位置,使用抓钳将定位钢丝提拉起,术者伸入手指触诊,将病变肺结节确定并且借助胸腔镜以切割缝合器楔形切除,将病灶标本取出并送检,切缘亦实施病理检查,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肺结节患者的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成功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定位针脱落位移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观察指标数据均以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用(%)代表计数资料。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用P<0.05 表示。
2.1 经统计分析,35例肺结节患者接受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以后,定位成功例数为35例,定位成功率为100.00%。
2.2 35例患者中,共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有症状气胸患者3例,有症状出血患者1例,同时发生气胸和出血患者1例,其发生率为14.29%。
2.3 定位针脱落位移发生率为11.43%,共4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定位针有脱落和位移现象存在。
肺结节在胸外科临床中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及时、准确明确患者的病变性质为疾病的诊治难点与关键[2]。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大的创伤性;穿刺活检的创伤较小,但获取的标本量较少,可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率。
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即为借助CT 的引导,在患者处于局部麻醉的状态下使用Hook-wire 针穿刺并锚定肺结节。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之前实施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有利于术者依据定位钢丝准确辨别病灶位置,借助定位针的引导,利于肺组织切开及寻找病灶[3]。本次研究发现,患者接受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以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主要以气胸与出血为主,虽然患者的症状较轻,无需开展胸腔穿刺排气工作,不会对手术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但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准确定位,手术过程中发现有4例患者出现定位针脱落位移情况,发生率为11.43%。说明患者接受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时可能出现定位针位移与脱落的情况,可通过加深定位时穿刺针穿刺的位置预防脱落与位移。
综上所述,CT 引导下Hook-wire 穿刺定位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中应用虽可以精确的定位肺结节,但是仍然有并发症情况存在,有待在进一步临床应用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