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烟台龙矿中心医院 山东 烟台 265700)
PICC 又称周围型肝内胆管癌,是一种不常见的原发于胆管部位的恶性肿瘤,具有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较差等特点[1]。经临床实践表明,早期明确诊断,早期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为探讨CT 与MR 诊断PICC 的临床价值,现将来我院诊治的30例PICC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30例PICC 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分布于42~71岁之间,平均为65岁;患者表现为右上腹胀痛不适者17例、乏力纳差及消瘦者9例、皮肤及巩膜黄染者9例、畏寒发热者4例;病程3 个月~1年,平均病程6 个月;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甲胎蛋白上升者1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9例、癌胚抗原阳性者9例、糖类蛋白升高者2例。
所有患者均经GE64 排螺旋CT 及GE1.5T MRI 平扫加强化扫描。(1)CT 检查:所有患者禁食禁水至少4 小时之后再进行检查,扫描前半小时饮用适量温水(建议0.5L~1L)充盈胃肠道,检查时取仰卧位,双臂伸直上举于头侧,头部先进,首先自隔顶至肝脏下部边缘对患者进行CT 平扫检查,而后再行增强扫描检查,应保证在患者一次吸气后屏气时间间隔内完成扫查,造影剂选取碘佛醇,经肘静脉团注,剂量为80~100ml(300mgI/m1),注速控制在3.0~4.5ml/s,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30s 扫描获取动脉期图像、60s 扫描获取静脉期图像、180s 扫描获取延迟期图像,所获得的图像资料传输至工作站后,由2~3 名影像医师联合诊断。(2)MRI 检查:采用体部表面线圈,患者取仰卧位,训练呼吸屏气后先进行常规平扫,主要序列有T1WI 轴位、T2WI 轴位、T2WI 压脂序列、SS-FSE冠状位、FIESTA 冠状位,然后使用LAVA 进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Gd-DTPA,剂量为0.1~0.2mmoL/kg,注速控制为3ml/s,分别于注射后25~30s 行动脉期、50~60s 行门脉期、180s 行延迟期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资料传输至工作站后,由2~3 名影像医师联合诊断。
以病理结果为标准,CT的诊断准确率为66.7%(20/30),MRI 的诊断准确率为73.3%(22/30),CT 与MRI 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3.3%(28/30)。
由于PICC 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因而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有超声、CT 和MRI[3]。超声的检查优势在于操作方便、检查迅速、费用更经济、无辐射性、无创伤性等,但是受腹腔脏器及皮下脂肪等影响较大,图像清晰度低,对于PICC 的诊断准确性较低。CT 检查在PICC 中具有检查方便,所需时间短,密度分辨率高,可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可清晰地显示出肝内胆管有无阳性小结石等优势;MRI 检查在PICC 中具有可多序列扫描,可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更易发现小病灶,更有助于显示病灶的内部特点等优势。
PICC 的CT 表现主要有[4]:(1)平扫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低密度灶(部分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边界模糊;(2)强化扫描病灶可呈周边不均匀环状强化(轻中度、厚薄不一的条带状强化带),病灶内部轻度小片状、斑片状、条索状慢进慢出的强化,动脉期呈现的强化征象不明显,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
PICC 的MRI 表现主要有[5]:(1)平扫可见T1WI 序列呈不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 序列呈不均匀稍高信号,边界较清晰,病灶中心可见局灶性片状、条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区;(2)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动脉期内部呈网格状、索条状或羽毛状快进快出强化,有时可发现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或者是腹腔内可见淋巴结转移。
PICC 病灶周围的CT 及MRI 表现主要有:(1)病灶周围胆管呈轻、中度扩张,MRCP 检查可见病灶区胆管走形杂乱、僵直、呈“软藤状”扩张。(2)病灶所在肝叶萎缩及包膜皱缩凹陷。
综上所述,PICC 不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CT 与MR 增强扫描均可为PICC 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但是CT 与MR 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独应用时MR 的诊断准确率优于CT,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