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计划,统称为“一带一路”倡议[1]。“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致力于共同打造贸易路线,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政策协调、基础设施连通、投资与贸易合作、金融一体化、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教学目标。2017 年1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政策方面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及变革创新。规划提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2]。因此,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无疑成了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在2017 年发布了新版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重点提出,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应该将其学科内容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应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围绕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展开教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教育部建议各地方高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大量开设体现学校教学特点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提供给学生作为选修课;或者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纳入通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等内容。
专业用途英语是指将英语应用于某些行业、学科,如统计学英语、通信英语、医学英语等。国外对专业用途英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如Barber(1962)、Strevens(1964)、Herbert(1965)等语言专家早在上个世纪60 年代就展开了研究。20 世纪90 年代,国内针对专业用途英语的研究逐渐增多,ESP 教学逐渐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然而,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对专业用途英语的需求之间已出现了矛盾,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现。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通用英语课程为主,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四、六级考试的分数仍是毕业后大学生找工作的敲门砖。ESP 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大多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着让学生了解专业词汇的表达及语法结构,未能从专业的角度,审视ESP 教学。本科毕业后,学生若从事科研工作,很难用英语发表一些高水平的科研类文章;若走向其他工作岗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也会相差甚远,难以学以致用。
目前ESP 教学出现了以下的矛盾:一方面,各非外语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但是大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师过不了语言关,很难实现全英的专业课教学,ESP 教学也是浮于表面,照本宣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虽然有语言功底,但是专业学科知识比较欠缺。例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英语教师是无法用英文为学生讲授计算机英语。
针对ESP 教学的高质量教材十分匮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市面上的ESP 教材有的内容陈旧,教材内容则是注重概念和专业术语,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另一类教材是直接引进国外原版的书籍,配套的译本教材有时会出现英汉翻译晦涩难懂,文化取向欠妥的现象,有时这类的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专业和语言素质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学生对ESP 教学的接受度,我们开展了小规模的访谈。学生普遍认为,ESP 教学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复制,老师的授课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以及能否自如地运用。这也是导致学生兴趣不足、被动学习的一个本质性因素。
黎家厚教授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概念: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资源,构建网络化、信息化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帮助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核心思想就是资源的集中共享。2012 年开始,教育研究者将“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相融合,探索“云计算”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优势,并提出了泛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开放式学习等教育理念。英语学习资源应为教师、教材和地道的学习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云计算平台则是一个没有界限的虚拟教育系统。“以高效利用时间为出发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交互性、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多元立体式的教学评价为支撑”的云平台的教学环境的创建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正如胡加圣、陈坚林(2013)指出,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是“运用技术而又看不见技术”,要“寓技术于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面对技术引起的学习障碍,才能够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4]。
传统的一对多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需要思维同步。教师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是为了迎合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求,难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根据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因此,未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公平性。基于云计算的ESP 教学,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劣势,主张同步、并行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独立展开个性化学习。Krashen 在其输入假说中,也提到了i+1 的学习理论,即学生应充分获取和接触更高水平(相对于现有状态)的第二语言输入。因此,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学习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可以有同样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最后使教学走出传统课堂,步入开放模式,集体发展与个性发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
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ESP 教学模式中植入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指语言在交流中承担的工具作用,我们学习的词汇、语法、句型是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那么,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探索其实用性,这与ESP 教学紧密相关。ESP 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如果学生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相当程度上被削弱。云端资源则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学生除了可以了解和吸收多国文化,还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交流,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云计算理念下的ESP 教学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单一性,融合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吸收本学科及跨学科间的知识体系,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一手信息。同时学生在大量的云端资源可以鉴别和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且符合目前学习水平的资料,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同时,也可以建议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中自行创建带有交流功能的SPOC 课程,教师可以将自行创建的资源和在云端搜寻到的ESP 教学资源上传到自己的课程上,这样,教师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减轻了备课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可以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努力探索开发适用于本校学生的ESP 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
高校师资方面的瓶颈在于语言教师不能掌握专业学科的课程内容,而学科专业教师又难以突破语言关。因此,很难找到ESP 教学的专业性与语言性的有机结合点。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高校应定期对英语教师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专业能力,改变教学的教学观念。相关高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或国外的高校访学,汲取ESP 教学经验。此外,要鼓励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学习、多交流,共同探讨ESP 教学的有效切入点。诚然,学校在开展ESP 教学中应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鼓励作用。
在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特长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督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引领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则更为重要。因此,若是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外语学习对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热情,学生才会自主地利用多种学习途径习得语言。因此,学生的ESP学习能否内化吸收取决于内在的动力和资源。各类云端在线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数据级别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线上实时地与教师团队或同学分享资源、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的潜力和热情。云计算模式下的ESP 教学,在关注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当前阶段,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软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多样化需求更充分地得到满足,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先后出现。特别是移动通信设备上出现的各类教学平台的客户端,具备了动态性和多样性等诸多优点,帮助ESP 课堂教学实现了在移动通信时代的与时俱进,可以真正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ESP 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