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 张妮娜
所谓理性思维能力,是指在摒弃情感因素的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判断、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而在深入思考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积累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及高中政治教学,则是指学生对现代化进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思潮,所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从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要如何发挥政治课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课堂是教师组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问题等进行积极思考的主要平台。对此,在组织高中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就要把握课堂,将理性思维渗透其中。就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很难主动思考。思考的缺失,自然会影响其理性思维的形成与提升。众所周知,问题是个体思维发展的起点。所以,我在组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借助问题打破知识灌输的限制,使学生在探究性问题的指导下,积极思考,锻炼思维。例如,在教学有关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目前还有民族问题吗?如何理解新时期我国所实施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从而锻炼政治思维能力,为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文对政治理性思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和提升,是以时事为基础的,是需要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等对此进行分析的。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剥夺了其自主思考的机会,还使其对教材、老师等产生了依赖性。这样,既无法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也难以获得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我在组织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呈现时事内容,引导其运用所学进行述评,从而获得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引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这样,在结合时事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分析时事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在与小组成员的讨论过程中,实现思维碰撞,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高中政治理性思维能力而言,其包含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如辩证思维能力、质疑批判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打破知识灌输的限制,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使其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辨别、思考、判断等,从而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开展辩论赛,就所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提出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论题,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对该议题进行思考、探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此为基础,主动收集信息,支持自己的想法、观点,从而在判断事物结论的过程中,获得个性结论,进而为接近事物的本质与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教学为例,在新知教学活动之后,我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辩题:“人肉搜索”是侵权行为还是监督手段?在课后,学生收集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下一次课时,我则引导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使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质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课改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时事述评、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探索、思考问题,锻炼思维,实现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8】GHB23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