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2020-12-16 06:46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蒋晓旭
中学政史地 2020年27期
关键词:意识生态历史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 蒋晓旭

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认知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在历史情景中获得真善美的力量,从而让他们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树立生态意识,感受环保价值

历史学科的内容广泛,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价值。历史教材中显性的环保资源并不多,所以,教师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例如,《远古的传说》中大禹治理水患,改善环境,让人们安居乐业;《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使自然环境遭到空前破坏;《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中政府兴建水利工程,增加粮食产量,保护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工开物》等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中华文明;《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规律,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破坏了自然环境。教师要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环保教育资源,向学生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适时为学生补充有关环保的实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逐步得到提升,生态意识也开始萌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环保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展示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图片、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教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了工业革命。这样,学生既能以近代史观、文明史观看待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政治、经济、法治、思想、科学、文明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能看到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问题。

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教师要积极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环保辩论赛、环保调查、环保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能节约用水、对废旧物品进行再利用、定期为花草浇水、参与环保宣传。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要将历史教材中的环保知识与当地的环境状况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历史学科教学不仅能传递历史知识,还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教师要将社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融入历史教学之中,让学生透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可以从情境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如他们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灌溉,改善了自然环境。教师也要引入破坏环境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围湖造田”虽能提高粮食产量,但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大炼钢铁”时期大量树木被砍伐,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失衡。

二、发挥引领作用,落实教育过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课堂这一主阵地,深挖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并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重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重视,引入的资料往往也是零散的,分析也不全面。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深入研读教材,捕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引入相关话题,以丰富的实例开展环保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统编历史七上中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中,教师播放都江堰的分流防洪和蓄水灌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设计者李冰的智慧,还补充了后人遵循李冰“深淘滩”的教诲,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淘滩,在岷江两岸造林、固堤,将古人的设计理念与当今的环保意识融为一体,让水利工程得以良性运作。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改革,教师要为学生补充相关素材。例如,在统编历史九下中的《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补充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地区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草场遭到破坏,引发沙尘暴、洪灾的背景,还提供了罗斯福政府植树造林、疏通河道、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让田纳西流域的环境得到好转。在统编历史九下中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教学中,教师也呈现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为追求“奇迹”,在西伯利亚的冰原上种植玉米,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滑,忽视了气候与土壤条件,废除草田的轮作,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促进历史责任感与道德感的形成。例如,在统编历史七上中的《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造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可成本较大,东汉蔡伦作了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到蔡伦利用废弃的麻头、破旧的麻布、旧渔网、树皮等“废料”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纸的质地也大大提升。教师适时指出,蔡伦“变废为宝”的思想有何意义?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学生能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以空饮料瓶当花瓶、以旧报纸做纸巾盒等建议,与大家一起分享合理利用废弃物的做法,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将历史教学与生活相连,让学生将历史观、环保观融入问题的分析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开辟多元渠道,增强教育实效

在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资源丰富有趣,但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势必让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要开辟多种渠道,以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真实感。例如,在统编历史九下中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呈现工业革命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教师可以引入《雾都孤儿》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英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身心健康受到的威胁,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意识到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又如,在统编历史八上中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了美国向日本广岛与长崎投放原子弹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原子弹的巨大威力,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易修复的破坏。资料的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爱环境、爱和平的意识。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让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总之,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生态意识,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环保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忧患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意识生态历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