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修东
摘 要:在特殊家庭环境之下,学生的成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性格的成长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积极心理的养成,对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本文结合实际,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推动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6-0001-02
当前许多地区中特殊家庭的数量增加,父母关怀和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呈现出了一些不良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利影响。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的环境之下,应当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和教学,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1.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
现代化教育行业对于学生自身教育引导有很高要求,这就应要求教育行业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之前对学生家庭因素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等基础因素有所了解,以此规划符合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要求的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策略,从而避免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时出现问题。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学校和教师应当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统计,并在日常的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以此来针对性的设计教育计划,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成绩以及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来设计教学策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而且按照各项具体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时,还应在各项现代化手段支持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严防学生在接受各项教育引导时因自身综合素质干扰而产生排斥感,保证教育引导与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之间关联性,全面落实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而对于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引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言,必须要求教师在考虑各项基础因素条件下妥善处理各项教育引导问题,继而保证各项教育引导在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作用。例如,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往往存在性格孤僻等问题,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交际有着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或是课外来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引导特殊家庭学生与普通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用师生感情和同学感情来弥补这些学生在成长中缺乏的关爱,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感情基础。在学生的日常交流中,特殊家庭学生可以学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认识自己的生活,进而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念,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当和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与家长进行交流,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不同家庭学生思维状态和综合素质涵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应保证教师可以在全面掌握各项基础因素和特殊家庭学生基础教育接受力度条件下规划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以避免教育行业在对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受到外在因素。同时还应在考虑家庭教育要求条件下强化教师与家长之间互动交流力度,继而保证家庭教育可以满足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现实要求。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可以作为学生的成长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保证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要与特殊家庭家长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并指导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家庭,教师和学校也应当使用不同的交流和指导方式,以此来保证家长可以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价值,学习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家庭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参与学生日常家庭教育的家庭成员角色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针对特殊家庭的种类,教师应当设计不同的教育和交流模式。例如,针对留守儿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为了保证交流的即时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使用微信等现代通信手段与家庭进行交流,保证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并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借助家庭教育,學生可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从家长的行为开始培养自身的健康心理和思想道德,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留守儿童在独自生活中遇到问题,则需要教师通过信息系统向家长汇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问题,使得教师和家长可以在相互合作条件下规划合理改善措施,逐步提升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力度,针对性调整留守儿童以及相关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缺陷,继而推进相应培养稳步开展。
3.教师要通过自身行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从现代化教育行业入手,明确各项实践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意识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要求教师通过自身模范表现对特殊家庭学生展开有效指导,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氛围当中,使得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活动,鼓励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在此过程中锻炼交流能力,并克服自卑以及自闭等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并培养与同学的感情。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应当从自身入手,借助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和心理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进而养成生活行为习惯。
为了保证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规范自身的行为,用积极的心理来完成日常的教学活动,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帮助其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为降低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难度,还应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到一起,促使双方在相互合作条件下优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缺陷。例如,在学校和班级的清扫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清扫活动中,用自身的行为来为特殊家庭学生作为参考,帮助这些学生改变自身不良的心理和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到班级的互动活动中来,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生活和学习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4.结语
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和不良生活习惯,对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强化家庭教育引导,用自身的行为来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上文还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使得相关培养与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相契合。
参考文献
[1]何立功.浅谈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才智,2018(21):147
[2]韩雪.浅谈“幸福教育”下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2018(0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