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字改篆补说

2020-12-15 06:50卢海霞
三峡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字书出版社

卢海霞

段玉裁被公认为清代“说文学”的翘楚,他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对《说文》阐发精当,但又不墨守许说,匡正之处多有启发,改篆即是其一。

《说文》十上马部 [1]199:“?,马行徐而疾也。从马,學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470于“马行徐而疾也”前补“”二字,并改“學省声”为“與声”,改《说文》字目“?”为“”。为免检索之烦,我们先将段玉裁的说解抄录下来。

此篆各本作“?”,解云“學省声,于角切”,今正。《玉篇》:“,弋鱼、弋庶二切,马行徐而疾。”次骙下、駸上,正与《说文》同。然则古本与《玉篇》同可知矣。《广韵》平声《九鱼》:“,以诸切,马行貌。”去声《九御》:“,羊洳切,马疾行貌。”《集韵·九鱼》“”下曰:“《说文》:马行徐而疾,引《诗》‘四牡。”《类篇》:“,羊诸、羊茹二切,《说文》:马行徐而疾,引《诗》‘四牡。”是可证宋初大徐本不误。《玉篇》、《广韵》皆有“?”字,训“马腹下鸣”,不言出《说文》。《集韵》、《类篇》皆于“?”下云:“乙角切”,引《说文》“马行徐而疾也,一曰马腹下声。”是当丁度,司马光编书时,《说文》已或讹舛,乃误以为一字两义。今本《说文》篆用“?”,解用“”,正与《鼎部》“鼏”篆“”解、《衣部》“袗”篆“袀”解同误。盖本有“?”篆,解“马腹下声”,当与骞篆爲伍耳。《论语》注曰:“與與,威仪中适之貌。”《心部》曰:“?,趣步??也。”苏林《汉书》注曰:“懙懙,行步安舒也。”是可以证“”之解矣。五部。《诗》曰:“四牡。”依《集韵》、《类篇》、王伯厚《诗考》所引《说文》补。今《诗》无此句,《小雅·车攻》《大雅·韩奕》皆云“四牡奕奕”,古音奕之平声读弋鱼切。盖即其异文也。

据上述引文,我们可发现“”“?”二字形义关系在字书中似乎存在混杂的现象。

首先,可以看到后世字书在训释“”时,都引用了《说文》对“?”的说解——“马行徐而疾也”,如《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其次,字书中“?”字解释不一。《说文》:“?,马行徐而疾也。”而《玉篇》、《广韵》训“?”为“马腹下鸣”,且不言出自《说文》。从二书体例来看,这有违通例。又见《集韵》、《类篇》“?,马行徐而疾也。一曰马腹下声”,似乎《集韵》、《类篇》认为“?”兼通二义。

可见“?”“”二字形义关系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段玉裁依据字书、《说文》中《鼎部》“鼏、”、《衣部》“袗、袀”相混例、传世文献及注本,并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认为“?”“”在宋时已混,改《说文》字目“?”为“”。这个改动得到了《说文》研究者的普遍支持,如桂馥[3]832《说文解字义证》[4]、严可均[5]558《说文校义》[6]、王筠[7]]283《说文解字句读》][8]、蒋冀骋[9]96《<说文段注>改篆评议》[10]等均从段说。就笔者管见所及,段说堪称定论。下面我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对“”“?”二字进行梳理,为段注此改补充新的材料。

段玉裁将《说文》“?”下的“學省声”改为“與声”,是可信的。下面列出大徐本中从“與声”之字:

表1反映了大徐本中从“與声”之字反切注音的大致情况:“余吕切”4例,“以诸切”4例,“羊茹切”3例。虽然这三种反切上下字不同,但反切音相同。“徐吕切”2例,“居许切”1例,这与段玉裁“,《玉篇》弋鱼、弋庶二切,《广韵》以诸、羊洳二切,《类篇》羊诸、羊茹二切”的说解相吻合。既然“?”与“从與得声”的“鱮、嶼、擧”字音相同,那么为何“?”却是“从學省声”呢?若将“?”改写作“从马與声”的“”,便刚好和上述“从與得声”之字一致。

从《说文》的行文特点来看,段说的“《鼎部》‘鼏篆‘解、《衣部》‘袗篆‘袀解同误。盖本有‘?篆,解‘马腹下声,当与骞篆爲伍耳”也极为正确。“”误为“?”与此同例。故改“學省声”为“與声”是可信从的。

我们在梳理“學”、“與”二字字形时,发现他们的异体字十分相似。集中表现为“學”字上半部分与“與”形相似。整理如下:

关键是,《秦文字集证》中收录一方私印A(版图168·553),此印下案[18]273:“段说是也”。《集证》认为此印为段注改“?”为“”的古文字材料。《秦文字编》[19]1529中见B,下案:“集证·168.553;宋【注】宋,人名”,亦赞成段改。“秦印半通杨氏集萃——二”中收私印C[20]。整理者释为“杨□”,D未识。我们认为B与A写法一致,当隶定为“”,皆“从马與声”。可以说,这两方秦印充分证明“”字在许慎之前就已经存在,应该为《说文》所收,大徐本失收此篆,乃是传抄所致。段注根据《说文》之后的字书补上“”字是非常合理的。

最后,我们再看看“?”“”二字的释义问题。“”字在文献中常以“”形式出现,如“四牡”。此语今本作“四牡奕奕”。按《诗·小雅·车攻》:“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诗·小雅·四牡》:“四牡,周道倭遲。……四牡,啴啴骆马”。《诗·小雅·采薇》:“驾彼四牧,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史记》、《汉书》等典籍对上引《诗经》诸句多有引用。从文例来讲,“四牡”当指战马,即二骖马和二服马。所以,“四牡xx”格式为主谓结构,谓语为修饰马的成分。《诗经》例句中“四牡”后面部分多修饰马的形貌伟岸,且多有从马之字。这似乎给我们一个启发,“奕奕”当读为“”。段注谓“古音奕之平声读弋鱼切”,则“奕、”二字属同音假借。又见段注中“《论语》注曰:與與,威仪中适之貌。《心部》曰:?,趣步??也。苏林《汉书》注曰:懙懙,行步安舒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蒋冀骋先生[9]96提到“《说文》:‘余,语之舒也。‘,安行也。‘欤,安气也。《论语》:‘與與如也。皇侃疏:‘與與,犹徐徐也,皆声同义近。”以声求之,马行徐而疾之字当从與声。“與與”、“??”、“懙懙”词形重言,词义都表行步之状。所以,与之类似的“”亦当释为“马行徐而疾也”。由于重言形式多与单称形式同义,所以《说文》中的“?”当改作“”,当训为“,马行徐而疾也。从马,與声”。

至于《玉篇》、《广韵》中训为“马腹下鸣”的“?”字,由于不出《说文》,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形误字“?”产生了新义,也可能是学者改动。真实原因有待继续探讨。而“《集韵》、《类篇》皆于?下云:乙角切,引《说文》,马行徐而疾也。一曰马腹下声”,这大概是学者据《玉篇》、《广韵》收字情况对《说文》做了改动。这种改动与“?”、“”的讹混似乎在北宋就已经分不清了。

注 释: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

[3]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 桂馥在“?”字之下,引《集韵》、《类篇》、《玉篇》中“?”、“”二字释义,案:“本书有?两字,传写脱?字,今以之注阑入,?下而阙?字注也。”

[5] 严可均、姚文田、顾廷龙:《说文校议》(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 严可均案:?,篆体当作“”,说解当做“从马與声”。

[7] 王筠、顾廷龙:《说文解字句读》(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 王筠改?为,注曰:“段氏改篆为,说曰與声。桂氏、严氏并同。是也。”

[9] 蒋冀骋:《说文段注改篆评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 将冀骋案:“以声求之,马行徐而疾之字当从與声而不从學省声。《说文》:余,语之舒也。,安行也。欤,安气也。《论语》:與與如也。皇侃疏:‘與與,犹徐徐也。皆声同义近。故字当从與声,声中有义。段说是也。”

[11] 秦公:《碑别字新编》,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 罗振玉、罗福葆:《偏类碑别字》,雄山阁出版社株氏会社,1975年。

[13] 邢澍:《金石文字辨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15] 罗振玉、罗福葆:《偏类碑别字》,雄山阁出版社株氏会社,1975年。

[16] 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17]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18] 王辉、程学华:《秦文字集证》,艺文印书馆,2011年。

[19] 王辉主编,杨宗兵、彭文、蒋文孝编著:《秦文字编》,中华书局,2015年。

[20] 材料来自微信公众号“盛世成馨”2019年12月2日发布。链接为: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A2MjA2Mw==&mid=2651426638&idx=1&sn=2642c639e13294b18a5f2e8eaa9f6f8e&chksm=80166e8eb761e79874b87edffc7dcc16178e412f285040737cc2518f916403b3e825681a781d&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78711837876&sharer_shareid=5e7508b50b242a41f71f2fc9eda30749#rd。

責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郭  婷

猜你喜欢
字书出版社
清代大型字书《字学正本》初探
我等待……
蒋和《汉碑隶体举要》考述
我国古代字书刍议
汉文佛典:谱写汉字研究新篇章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无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