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专业建设探索

2020-12-15 06:46朱炼张佑春夏芳莉李雪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专业建设高职

朱炼 张佑春 夏芳莉 李雪

摘  要:高职百万扩招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来进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更好地建设专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百万扩招;专业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42-04

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扩招的对象与以往的扩招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针对百万扩招,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马树超[1]、甘玉华[2]、王寿斌[3]等学者研究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刘晓[4]、段从宇[5]等学者研究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招生问题;高永新[6]、肖称萍[7]等学者研究了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王清云[8]、章金萍[9]等学者研究了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研究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学者很少。由于高职百万扩招的对象与普通全日制学生不同,在人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要求、实训场所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上要求就不相同,从而专业建设的要求也就不同。本研究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来探讨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的专业建设。

一、人才培养改革

(一)实施推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形成现代学徒制培养制度和标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形成一套管理制度和培养标准体系。(2)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以“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师徒结对、双主体育人”为主线的现代学徒制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为主线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推进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学校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有机对接行业企业职业要求,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根据教育部公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格,充分利用企业等外部力量“双元”协同育人,推行学校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综合应用,围绕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评价制度等核心要素,优化课程体系,改革组织方式,推动教学主体和运行机制转变。(1)落实《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教育部先期公布6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成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2)加强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建设,支持、配合、参与培训评价组织对有关“X”证书和标准的开发建设工作,提出“X”证书开发需求建议,为实施试点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3)创造条件成为“X”证书授权培训或评价站点,做好培训师资等各项条件准备,选定试点班级,协调安排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训评价组织的指导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下开展“X”证书的培训或评价工作。

(三)探索学分银行,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在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基础之上,修订学籍学历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制度,探索实践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的学分认定与替换办法,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逐步推进校内学分银行建设;制定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校内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制订评价标准,实现书证融通,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逐步推进学分银行制度架构设计、信息平台开发和认证服务体系建设;试行校际学分互认,推进校内学分银行与国家学分银行的对接,打通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的沟通衔接,为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证书及标准制定、课程开发、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撑服务,实现以“教学为中心”向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转变,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要求。

(四)加强劳动教育,培育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包含劳动教育元素在内的学分认定与替换制度改革,健全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2)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跨专业、跨部门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整合实习基地、志愿服务、校园劳动周等实践平台。(3)加强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技能训练场所;通过“劳模进校园”“工匠讲坛”等活动,宣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将劳动教育内化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拓展直招士官兵种,服务军民融合发展

校成立士官学院,引进退役军官,加强军事体能训练和军政知识学习。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与部队的交流研讨,推进学校与军队院校有效对接。深化军地合作关系,扩大现有专业士官和退役军人招生计划,积极拓展士官招生专业和兵种。加强军营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士官和退役军人学习、训练和生活条件。加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建设,实现退役、学习、就业有机衔接,服务军民融合发展,促进退役军人特别是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一)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采取新進人员招聘、聘请名师、技师担任专业技能实践兼职教师、引进外聘相关专业兼课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队伍素养,提升大师名师效应,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建设教师发展中心

加强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师每年校内外岗培、国培、省培及各类业务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培训提升技术技能,提升人才队伍能力;选派教师到企业现场实训实习;组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熟悉教学规律,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制订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骨干教师主干课程培训以及深入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等;由学校出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挂职、社会实践、对口交流、支教、定点帮扶等,更新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培训培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三、实训基地建设改革

(一)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贯通各专业实训需求,统筹专业群内实训教学资源,建立校内校外产教融合互补互助的实训模式,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采用业内主流、权威的设备,在设备台套数、工位数、配套条件等方面满足大容量实训教学需求。打造跨专业、跨校覆盖行业企业技术培训以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能力,提供对前沿技术、主流技术和核心领域技术技能实训教学的需要,构建领先水平的开放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

(二)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校内外实训基地

加强与深度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形成实践教学资源库,将学生实践课程搬至企业,以技术技能训练为基础,体现学生职业精神与综合素质培养,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成技术先进、集约共享的开放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三)产业学院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与企业联合建立的产业学院。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引进企业到校建设具有专业专项技能特色的校企产业学院。学校提供实训场地,积极引入企业到校内建立具有专项技能特色鲜明的实训教学场所。

(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打造成产教融合平台,既能满足专业实训教学需要,也能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技能鉴定等培训项目。与此同时,联合行业企业,根据专业技术特点,利用人力智力和设备优势,在各类实训教学中采用生产性实训方式,按标准工厂生产模式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实现学习就业技能零对接,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五)实训方法改革

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多学科、多技能、跨岗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任务、多模块的教学方法。针对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具体采用不同实训教学方法。

1.全真全景式教学法

依托实训室现有设施设备,进一步配备高端软硬件设备,发挥实训室仿真环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技能综合实训,结合当前社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实现实训的全真全景化。全真全景教学法在整个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职业任务,面向岗位,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在高仿真工作情境中演练。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线上接受任务,面向问题,线下实战,运用实训中心提供设备,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实战应变能力。通过实训-模拟-实践,不断强化学生所需的岗位职业素养、硬软件应用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探索出一条多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教学法

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发布每周的任务通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设计选题阶段,教师在APP上发起“头脑风暴”,要求每组学生相互交流。方案设计阶段,要求学生相互讨论设计方案,另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或者对有创意的选题点赞。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将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再分解成一个个实训任务。在每一个实训任务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资料收集、方案的拟定、设计与调试、实训记录的撰写等。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放式实训教学法

开放包括实训内容的开放和实训平台开放两个方面。实训内容开放方面,首先把实训分为必做型和选做型,基础型和综合提高型。必做型和基础型保证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做型和综合提高型由学生在实训项目中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能力提高提供空间。在平台开放方面,除了学生保证的基础课程实训时间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实训内容。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改革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现行的课程体系是典型的按学科体系设置。学科体系的优点在于注重知识的系统发生,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但学科体系往往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没能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容易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本职工作,需要一段适应期。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教学环节的实用性,突出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要围绕实践、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展开。课程组织形式则要多样化,提倡按专题、项目组织教学,提倡任务驱动,以便抓住学生,保持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要求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方面,紧紧围绕着学生技能的培养实施整个教学过程。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二)以MOOC示范项目和智慧课堂项目建设为主线,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专业团队教师共同协作,加强MOOC示范项目和智慧课堂项目的建设力度,制定出满足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專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规范核心课程教学,将其建设成为理实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库、教师公共备课资源库、教学素材库、实践教学资源库等的优质教学资源库。

五、结语

高职百万扩招是国家在高职招生、培养等方面的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尝试,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2]甘玉华,黄勇明,杨勇.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9(22):113-114.

[3]王寿斌.高职扩招百万或将引领职业教育系统变革[J].江苏教育,2019(36):35-36.

[4]刘晓,陈乐斌.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现实诉求与改革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9, 18(5):1-7.

[5]段从宇.扩招百万背景下各省区高职院校新增招生规模测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17-21.

[6]高永新.“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1):21-23.

[7]肖称萍,徐书培,卢建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7):42-46.

[8]王清云,吕国望.“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77-78.

[9]章金萍.扩招百万背景下的高职新型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21):13-18.

收稿日期:2019-12-12

作者简介:朱炼(1981),男,湖北汉川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张佑春(1982),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夏芳莉(1982),女,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李雪(1963),男,山西吉县人,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组织管理。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混合式教学视域下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与课堂革新研究”(JK19139);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文化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研究”(SK2019A0988);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及评价体系研究”(2019jyxm0746)。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专业建设高职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