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
2020年7月20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刊发了题为“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文章。文章说,5年前,因引入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而闻名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升格更名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改掉的4个字背后,是一场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改革:一所高职学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捅破了过去止步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天花板”。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探索,也倾注了天津这座北方工业重镇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期待。如今,备受瞩目的首批599名职教本科生毕业了。即使今年的毕业季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战的重重“暴击”,这些懂理论、能动手、可现场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依然受到企业的欢迎。目前这些学生的就业率达80%以上,就职方向主要聚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和高端制造产业。在学校首批本科毕业生交流座谈会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孙文豪谈起自己的雄心——要为国产高精度芯片事业尽绵薄之力,为他鼓掌的听众里,有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鲁昕,还有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一如当初的设想,鲁昕认为,这张通过几年实践交出的答卷,正是一份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这同时也意味着,“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鲁昕鼓励这些年轻学子,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智造背后“最杰出、最优秀的工程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工匠”。以实践为导向,实践与理论并重。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2015年教育部《關于同意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为这所学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可照搬的样本,在“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会表示,一定是要有别于普通高校,“以实践为导向,实践与理论并重”。更不可忽视的是,学校更名后依旧保留了“中德”二字,这是其独一无二的中德国际合作的基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鲁班锁”就出自这所学校的师生之手。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从入学那一天起,这里的学生们就受益于“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交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早已融入血脉。在首届本科毕业生成果展上,固定翼倾转旋翼飞行器、轮式抓取移动机器人、堤坝渗漏点检测仪等众多优秀作品逐一亮相,“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其中70%以上课题来自企业工程和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工程师亲自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和答辩。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背后,都对应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正在快速发展的高端制造产业。人才立交桥让更多学生找到成才之路。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专业从最初的3个增至今年的20个,同时开展了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张桦说,2020年我们“中高本硕”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建成。首届599名本科毕业生中,高中生源四年制本科340人,中职生源四年制本科35人,高职起点本科224人;此外,还有30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人才立交桥已经架设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也找寻到了更多不断向上攀登的成才路径。下一步该往何处走。对这所在许多方面都开辟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历史的学校而言,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十四五”规划正在开端,天津市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与此同时,疫情给数字化时代按下快进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鲁昕认为,教育要面向未来,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契机,承担起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使命。张桦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结凝练职业教育类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机制。鲁昕还期待,这所应用技术大学要着眼于:聚焦新职业,培养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深化知识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紧跟科技迭代步伐。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