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2020-12-15 10:52王朝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启蒙弊端暴力

摘 要: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的规模之大,力度之强,以及内容之彻底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拿破仑发动欧洲战争之后,法国大革命的果实也被传播到整个欧洲,它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促使了整个欧洲政治制度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其彻底性,暴力性以及革命性都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暴力;马克思主义;启蒙;弊端;资产阶级革命

引 言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是世界史的基本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近三百年不论在观念还是生活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法国大革命如何评判的观点也呈现渐渐的多极化趋势。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是可以探讨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对于启蒙思想的传播有巨大作用,其激烈手段对于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就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于其阶级斗争,不断革命和暴力革命理论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关于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在法国,普遍将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激进集权统治。

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普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

我将从马克思主义者理解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大革命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话题。

一:马克思主义者理解的法国大革命:阶级斗争

马克思本人坚持所有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它曾经对法国大革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了其经济实力 ;且又由于启蒙主义的 传播加强了其思想力量,因而,他们成功地对封建贵族和专制君主进行了挑战。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胜利,而大革命的主要结果是资本主义在法国得以稳步发展。”[1]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说过:“与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相比,一次政治革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获得解放,它的受益者只会是一个特殊的阶级”。这些都表明了马克思将法国大革命也作为阶级斗争来看待。

实际上在马克思以前就已经有人将法国大革命定义为一场阶级斗争,而把其看做法国大革命中心主题的第一任是让.杰里,他第一个系统地将其作为全面的历史学说。让.杰里是第一流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对于当时重要的农民反抗和工业的不稳定都有所论述。杰里认为在1989年的法国社会中,拥有财产并且拥有政治意识的资产阶级存在并来自于1789年的无套裤党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手工业工人.受益人.店主和劳工在巴黎和其他城市形成了群众的运动。在他之后的马瑟尔在重新评价罗伯斯庇尔时,再次强调了资产阶级和无套裤汉们的重要性。本来在这之前,罗伯斯庇尔被普遍认为是杀人如麻的屠夫暴君,但马瑟尔却认为他是一个廉洁的坚守信仰的绝不因为国家经济和情况的困难而改变信仰的人。Maser认为罗伯斯庇尔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领导政府击败了所有反对当时法国的敌人,另一方面马瑟尔还认为罗伯斯庇尔也是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他赞成限购物价,支持教育和选举权。

在马瑟尔之后,勒菲弗尔又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更进一步地解释了法国大革命。他写了一本关于诺尔郡农民的权威性著作,还有一部篇幅较短的对1789年7月至8月间农村反叛加以研究的著作。他认为“在大革命中,法国农民的作用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检验,农民运动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其独特的目的和特点是不能再城市中找到的。”[2]他指出了领主体制的废除和革命时期强行拍卖徒弟,以及农村土地占有者和农村富农形成了农村资产阶级的原因。他还探讨了农民的革命意识,农民的群体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另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索布尔则将革命中巴黎的无套裤汉的生活作为重点提了出来。他说,“因为他们之中包括了就业者核实业主,技术工人和贫困的城市消费者,所以如果一定要按照把他们与经济生产力相联系这种提法来,无套裤汉并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一个阶段。但是尽管如此,他坚持在社会和政治方面,他们形成了一个阶段,他们都喜欢相似的生活方式,具有共同的社会和政治心里,支持同样的党派。”[2]这方面索布尔明显夸大了巴黎无套裤汉们的相似性,虽然如此,但至少巴黎群众运动的轮廓大概出现了。这种描述远比密西勒的“无能的人民”和泰納的“疯狂的暴民”的说法更为人们所接受。

不过对于马克思主义者的这些学说,反对者们认为他们的分析是错误的。他们认为那是的法国贵族和贵族政治未必是落后并且对资本主义不感兴趣的,也未必是与启蒙主义相对立的,也未必是敌视革命的。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18世纪末封建主义并不真正存在,而各种形式的特权体系在农村普遍存在并拥有众多方面的特权。相对而言,特权在贵族中并不突出,更并不是贵族所独有的。反而,贵族和权贵常读启蒙著作,甚至包括孟德斯鸠在内的很多作者本身就是贵族。所以将启蒙主义算作资产阶级独有的思想体系显然是不客观的。政治方面,要知道三级会议中自由派贵族是加入到了第三等级支持革命的。很多贵族加入了革命中的军队。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不一定就是大革命中的获利者。要知道大革命期间从事革命的大部分资产阶级多为律师或担任公职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1789年前经济上并没有提高。因为在那时候法律职业已经处于饱和。而实际上,在大革命中大多数资产阶级反而遭受的了经济损失,尤其是从事海外贸易的资本家,由于战争导致的殖民地的起义以及海上封锁等原因收到严重打击。这些都可以说明资产阶级在当时并没有说就成为了完全获利的一方。

至于马克思主义之中将革命时期的法国人都准确的发挥为各种明确的社会阶级,者更是被认为是有根本错误的。它划分的关键点,是如果依靠身份而获得财产继承的,那么就是贵族特权阶级;依靠个人能力奋斗打拼得到财富的则是资产阶级。但如果仅仅由此就将所有法国精英社会分为贵族和非贵族,进而说明非贵族有一种全体性的不满,确实也是草率的。一刀切的方式是马克思主义者常用的思维方式,但以此来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式,恰恰如同当时的暴力政府一样,会造成巨大的误判。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者分析法国大革命使用的阶级斗争观念仍然有很强的争议,毕竟这一波及世界的革命的时间跨度之长,涉及元素之多,形势之混乱都是首屈一指的。以这一种彻底的观点来评判这一历史事件必然会引起很强的争议,但此观点也确实给了大家一种新的视角。让世人能更客观的,从更多角度地看待法国大革命的深层次内容。。

二:法国大革命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不断革命

马克思正是在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中提出了不断革命论,他曾经在比较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时候说:“法国大革命不同于德国革命,法国大革命造成了从部分解放、政治解放到普遍解放、人类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而未来可能发生的德国革命第一步便是普遍的解放、人类的解放。他说:“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在德国,必须由这种逐步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 [3]马克思很看重法国革命带来的理论成果,并积极总结,然后与自己的祖国德国相比较,他曾经说:“德国1843年的社会状况大致与1789年的法国相当”,但“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在德国,必须由这种逐步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3]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将法国革命的经验看做德国革命的必要向导。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看到法国大革命政治原则背后起作用的利益因素。由此提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人民群众,是追求着自己利益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物质生产的发展必然使群众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还在分析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时提出,“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4]。他认为,拿破仑不是一个自私的战争狂魔,他虽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即资产阶级社会、私人利益的自由发展等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并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充分地满足法兰西民族的利己主义。但他还是把国家看做目的本身,本身并没有民主意识,而把市民生活仅仅看做他的不能有自己意志的下属或者臣民。因此,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从而成为了恐怖主义与侵略者。最终对外败给了欧洲的封建国家,对内败给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

1845年以后,马克思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结合1789年法国革命以来的政治哲学,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基础上不断革命的思想,更加全面而清晰地阐述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法国学者科尔纽看到了法国革命在马克思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形成中的作用。他说:“对法国革命的研究使他看到,从决定于经济发展的阶级斗争中怎样产生出社会革命,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怎样利用自己的政权来镇压其他阶级;他看到,成为近代特征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通过这一革命得到了反映。由于对法国革命的研究,马克思还懂得,统治阶级从来不会自愿地放弃自己的特权,而是用它所掌握的一切手段来保卫这些政权,并且不通过激烈的革命战斗,是不可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方面造成根本的变革的。”[5]

到了1845年以后,马克思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总结又进了一步,开始明确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他受到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法国平等派代表巴贝夫的影响,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种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6]

在马克思看来,1789年以来的许多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一次曾侵犯过资产阶级的秩序,都保持了阶级统治和对工人的奴役,法兰西共和国的任务已不是要用革命手段改造世界,而只是要它自己去适应资产阶级社会的环境。而只有1848年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才真正把革命向前推进,这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第一次公开的战斗,是欧洲革命的真正开端。[6]

在1852年发表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比18世纪与19世纪的法国革命,指出了19世纪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其革命性的衰退。他认为,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实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理想,而法国1848的革命只是1789年、1793~1795年革命的拙劣模仿,并没有把革命引向深入。在第一次法国革命中,革命是“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的: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的统治――雅各宾派的统治。“这些党派中的每一个党派,都是以更先进的党派为依靠。每当某一个党派把革命推进得很远,以致它既不能跟上,更不能领导的时候,这个党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开并且送上断头台。”而1848年的革命情形却相反,革命是“沿着下降的路线行进”的,“革命开起倒车来了”: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资产阶级共和派――秩序党――武装力量,“每个党派都向后踢那挤着他向前的党派”。[7]

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性正在降低,逐渐成为固化的自我保护者,渐渐成为了旧派势力的代表而拒绝改变,成为了利益的代言人,社会民主派、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在努力寻求对旧社会的秩序进行改良,构成了与革命恐怖主义相对的无政府派的起点的一极。并且,资产阶级为了“它本身的利益迫使它逃避自身统治的危险”,“把它从前当做‘自由主义颂扬的东西指责为‘社会主义”[7]。另一方面,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相比,“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则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再三往后退却,一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情况为止”[7]。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看到法国大革命如此的声势浩大,摧枯拉朽,革命和运动交替进行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到最后工人阶级却依然活在剥削之中后,才坚定了他不断革命的理念。只有更彻底的工人革命,让无产阶级拿到政权才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马克思还论述了法 国大革命的一个根本特点,即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他认为与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相比,一次政 治革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获得解放,在法国大革命中,马克思看到了单纯政治革命的局限性,认识到它并不能改变诸如贫困等社会根本问题。”[8]

另外一方面,法国大革命的极端暴力性为坚定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也奠定了基础。在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中都见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痕迹。特定时期国家暴力机器之下的人类屠戮能否被理解,这也是一个目前世界正在争议的话题,但马克思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如前文所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特殊时期的暴力专政做法是认可的,这一特点也直接影响了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些特点。

总体而言,长度数十年的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的大传播,是资产阶级地位正式在欧洲确立的标志,但却也为无产阶级孕育了大量种子。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得到了大量养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P135

[2] W.福蒂斯丘--《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争论》,英《当代评论》杂志1989年7月号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人民出版社

[4] 马克思《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157.

[5] 《马克思恩格斯传》(2) 北京:三联书店

[6] 李福岩 《法国大革命与马克思的不断革命理论》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1)

[8] BW-布维尔《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欧洲思想史》杂志1992年

作者简介:王朝(1993-),男,彝族,四川凉山人,西南民族大学旅历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方向:方志学理论

猜你喜欢
启蒙弊端暴力
反性别暴力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暴力的班长
探讨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