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华 许宏宇 孟洁
摘 要:建立“大思政”格局是顺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优化“大思政”格局及人才培养管理体系,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大思政内涵,准确认识当前“大思政”格局建设面临的困境,完善“顶层设计”,施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互联网+大思政”模式,形成“大思政”格局的长效运行工作机制。
一、引言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对人才的思想政治培养工作尚存在一些研究缺陷,要使“大思政”格局充分有效构建,必须着重发挥共青团组织和教师队伍的作用,把以文化人与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脚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彻底解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學生管理工作“两张皮”问题。
二、深刻理解“大思政”格局的丰富内涵
何为“大思政”格局?其价值内涵可以理解为将所有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提炼出爱国情怀、 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课程蕴含的价值范式,让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有正确的方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入新时代,随着高校内部职能的多样化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思政教育将面临实效性和针对性减弱等诸多挑战,同时对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及育人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现状及面临困境分析
当前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较强、资源侧重力度较大,高校作为“深化思想引领,践行使命担当”的前沿阵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大思政号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发展问题。
(一)对“大思政”内涵认识不足,思政教学理念滞后。多数高校对“大思政”格局认知片面,缺乏对其系统认识和具体实施方案。教学理念滞后,将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上,缺乏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政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对思政教学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弱化了学生对思政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对“大思政”格局建设的推动作用,最终导致高校无法将思政学习的实用性和长远价值真正贯穿到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
(二)思政管理体系建设薄弱,学科间融合性差。当前阶段,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全,学校各部门各司其事,各负其责,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机制,无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不完整的思政管理体系导致高校缺乏对教师思政教学的系统培训和交流互通,使得高校教师面对多样化的教学课堂缺乏相应的融会贯通能力,思政教学效率降低,学生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出现漏洞。
另外,目前多数高校在各学科教学中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合性不足,缺乏对各学科之间协同效应的利用,导致无法构造出全方位立体的思政教育模式。
(三)缺乏实践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均。纵观高校思政体系发展现状,高校忽视了实践教育在学生思政体系培养过程中的深化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理论性教学比重过大;缺乏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且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不均衡的教学资源配置使学生无法从视听说全方位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不能突出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形成具体有效的“大思政”格局。
四、优化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整体发展。顶层设计具有顶层决定性、全局性和实践可操作性的特征,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这项铸魂工程的质量和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实效性和长远性,就要在构建过程中不断推广完善顶层设计。具体主要包括:教师的管理评价机制建设,共青团的管理机制建设和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1.教师管理评价机制建设。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与“大思政”格局的核心要素,其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质量,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细则,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与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保证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激励方案,对教师的教育业绩进行绩效考核。
2.高校共青团管理机制建设。高校共青团作为“大思政”格局建设的主导力量,它的管理机制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大思政”格局建设的各个环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在工作管理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并针对工作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树立大局意识,在同级政党的统一领导下,力求各种有效载体的广泛参与,争取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服务于“大思政”格局建设。
3.示范课程建设。高校应在各专业课中设立一门示范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加强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间的联系,形成思政建设与专业课建设的良性发展互动。示范课程可以从通识选修课、专业课中选择,要求在教学日历、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能体现思政要素,也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盟参与,实现合作教学或教学指导,示范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教务部门从项目立项、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培育,充分发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二课堂是学校在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层面”转向“价值层面”,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模式的必要发展路径,其有效施行需要高校构建第二课堂“项目创建、记录评价、数据管理和工作运行”体系,最终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大思政”格局建设能充分发挥规范和引导、激励和惩处、凝聚和辐射三大作用,将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进一步丰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
(三)实施“互联网+大思政”模式。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现代思政教学渠道不断多样化,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互动性更能促进“大思政”格局的实现、凸显育人效果。高校可以立足实际,切实整合思政教育队伍,采取“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形式作为思政教学的辅助手段,构建一个“宽口径”“厚基础”“矩阵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多角度全方位覆盖的高校“大思政”现代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政治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光明日报,2016-12-09(1)
[2]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3] 成永军.探索有效模式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37-39.
[4] 张映文.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6(04):73-74.
[5] 邹文通,何伟,薛琳.“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涵、功能和意义[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05):70-74.
作者简介:张成华,女,汉族,199110,山东省滨州市,山东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4655号山东中医药大学,250355。
许宏宇 性别:女民族:汉 出生年月:2001年01月 籍贯:山东日照 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 年级:2019级本科生 学院:药学院 专业:中药学 研究方向:中药学
孟洁,女,汉族,199101,山东省滨州市,山东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