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分法”看儒家思想在日本敬语体系发展中的影响

2020-12-15 10:52陈霄刘畅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

陈霄 刘畅

摘 要:敬语作为日语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便受到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作为日语敬语自平安时代沿用至今的基本框架,“三分法”将日语敬语分为「尊敬語」「謙譲語」「丁寧語」三大类别。通过探讨儒家思想在三个敬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儒家思想对日语敬语的影响,提高敬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儒家思想;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

日语敬语自诞生起便受到古代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伦理道德文化的启发,特别是在汉字传入后,日本在对中国文化的汲取与吸收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融入到日本文化当中,成为其重要的精神内核。作为日本语言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敬语体系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由于日语敬语并不是单纯地由词汇进行分类,而需要根据说话时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使用场合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因而日语敬语的分类比较复杂。目前关于日语敬语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分法”和“五分法”。为了方便研究,本文采用的是日本学者吉冈乡甫于1906年在其著作《日本口语法》中所记述的,将敬语体系分「尊敬語(尊敬语)」「謙譲語(自谦语)」「丁寧語(郑重语)」三类的“三分法”。

敬语这一体系与日本人行为习惯、思想文化、社会体系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日本的国民性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以三分法为角度,通过研究儒家思想在日语敬语中的体现,帮助当前我国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敬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充分掌握并在实际交往中正确运用敬语提供新的视角。

一、尊敬语——神灵崇拜及天皇统治下的尊卑观念

有关日语敬语史的研究一般遵循的是由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京助所提出的“敬语盛行论”,金田一京助认为,日本敬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禁忌时代、绝对敬语时代、相对敬语时代。而尊敬语主要起源及发展于禁忌时代和绝对敬语时代。尊敬语最早期的雏形就是禁忌语。而何为“禁忌语”,简言之,就是在日本原始社会人类智慧无法触及与解释的领域中,人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神灵的敬仰与敬畏之情,而这种以古代人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为基础,蕴生出的人们恐于对神灵直接使用的语言就是“禁忌语”。因为人类相信对神灵使用赞美的语言及美称能带来好运。久而久之,这种赞美的语言就发展成为了敬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尊敬语的主要使用对象是神灵,具有极强的宗教性。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以孔子为首的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开展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并留下了许多在思想方面有大量参考价值的文献,从《论语》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节即可窥见禁忌语的思想雏形。而由于当时日本没有文字,无法对社会特征进行记载,所以相关的文献资料远远落后于时代。但通过一些日本考古学遗物,比如遗体的埋葬方式和土偶(绳文时代的土制人形)可以得知绳文时代信仰神灵,盛行巫术的宗教行为。此外,从发掘的大规模古墓中与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信仰有关的壁画和陪葬品等也可以略知当时宗教思想,特别是高松冢古坟的发掘,可以确定当时日本受到大陆宗教的影响。此外,中国的史料《魏志·倭人传》中关于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的记载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史料中记载卑弥呼当时在邪马台国施行“神圣政治”,这种“神圣政治”事鬼道,能惑众。对于当时对神灵的绝对敬畏意识十分强烈的日本来说,这样一位能“通灵”的巫女的出现,势必会被奉做神明一般的统治者,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拥有绝对的社会地位,受到绝对的尊敬。而当时卑弥呼多次派遣使节出使魏国,被称为“亲魏倭王”。再看中国的宗教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殷商的,以神灵崇拜为表现形式的禁忌文化已经融入儒家的“礼义”思想之中,当时孔子提出了“三畏”思想,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对待鬼神上,强调“敬鬼神”“祭神”。结合日本当时的禁忌意识,以及当时对神灵的绝对敬畏与崇拜,这种敬畏意识的形成显然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如果说卑弥呼是日本最早的中央集权雏形。之后,在中国文化的影響下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敬语的主体对象也由对神灵的敬畏转变为天皇。但此时的敬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对神明的崇拜。因为在《万叶集》中有记载表明,当时的人认为神和天皇是对等的。这个时期,强调的是尊卑观念,皇室高高在上,社会地位决定敬语的使用。而在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礼”,即礼制。强调的就是尊卑观念。《礼记·大传》中记录:“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也。”所以当时的日本可以说吸收了儒学“礼义”思想。其尊敬语也从单一对神格崇拜的禁忌语转变为较为复杂的阶级制度分明的尊敬语。

二、自谦语——谦卑思想及泛伦理主义的日本化

公元七世纪,日本在圣德太子的倡导下大举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冠位十二阶”的颁布就是其对儒家思想引用的有力证据。《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谦让是传统儒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儒家思想中“谦”的影响,对天皇表达赞美、抬高天皇地位的尊敬语产生的同时,衍生出了早期以压低臣子地位为目的从而表示谦让的自谦语。在尊敬他人的同时表现自己的谦逊,使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不易走向极端。

与此同时,在大陆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开始整顿国内政治体制。为了进一步完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化,天智天皇开始引进唐朝法律体制,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自己的律和令,建立起了自己的律令体制。而这种律令体制强调的也是以所谓门第地位等,从法律上将各种人的身份进行划分。随着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绝对的上下关系。也进一步强化了绝对敬语,也就是尊敬语和自谦语的使用。

公元1192年,具有强烈地方割据性质的幕府将军势力通过武力获取了统治权,幕府这一政治机构建立,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幕府的建立极大弱化了中央贵族的统治权,社会地位较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此影响下日本天皇沦为傀儡,幕府成为了日本实际的政治中心。武士阶层内部与血缘固化的贵族阶层不同,是由非血缘性群体组成的家长制团体。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语得到突破性发展,更加偏向在就身份及人伦辈分进行规范时使用。而这种转变正契合了儒学的泛伦理主义精神。

所谓泛伦理主义,就是指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看作或类比为家族关系及其扩充。由于它十分符合日本民族的主要性格特性,因此即使是现代也受到了普遍认同。在此架构下,日本人习惯于将集体内部成员看作是家庭成员关系。近现代日本的经济模式也向家族式发展,以公司为代表的家族式集团组成了现代日本社会,这是传统日本化儒学社会结构的延续,也是今天的日本受到传统儒学思想影响的佐证。家族式企业或集团的内部,为了维护“家族”这一团体的秩序和利益,也自然产生了以亲疏、内外为区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性活动繁荣、商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现代自谦语的发展趋势也向社交性靠近,其使用目的也脱离了传统的阶层等级束缚,转变为在公私场合中的社交性活动中谦逊地表述说话者的言行以体现对听话者的敬意的语言方式。

三、郑重语——平等秩序结构下的敬语表达

郑重语在各个时代,根据社会结构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别。现代郑重语与前两项不同,它既不是表示对话题人物的尊敬,也不是自谦的表达,而是指说话者通过郑重地说话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重,也可以表现自己的教养。常见的郑重语有「です」「ます」,以及表达更高敬意的「ございます」等。

平安时代后期,日语敬语趋向多样化,人们开始根据场合、说话对象来选择使用敬语,“三分法”中的第三类,郑重语逐渐成型。此时的郑重语只有以“待り”为主的,从尊敬语中脱离出来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一些词汇。偏向于说话者对与说话者、听话者无关的第三者或自然现象表达出的敬意。武士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后,逐步弱化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旧政权结构。在强调臣忠于主,讲究人伦辈分的儒家道统思想的渲染下,以家族为核心的武士集团坚持以主从关系来维持内部秩序,出现了十分讲究对主君的“忠”和对家长的“孝”的,具有浓厚儒学色彩的“武士道精神”。一套重视伦理辈分的自上而下的纵向社会等级结构逐渐形成,郑重语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此后,郑重语的发展方向偏离了表达敬意,而向人与人之间礼貌的表述靠拢。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日本商业繁荣,商人阶层兴起,不同身份阶层的流动性变强。儒家思想中所包括的“仁”、“义”的品德,使人们在对除家族血亲外的人际关系中坚持追求礼节,追求和谐的处置原则。趋近于近代以平等秩序为视野的社会关系初步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产生并逐渐加强。

19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下,日本进行了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此次运动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带入了日本,这种以个人主义为主基调的西方文化对日本儒学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日本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民主化、自由化改革,更是加剧了两种思想的碰撞。但是儒学中以道德為绝对中心的精神是没有改变的。此后,日本国内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社会观念。日本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体价值和个体的独立。为了维持个人在公共场合的社交礼节或表现自己的教养和体面,现代郑重语以真诚对待他人和美化表达与品格为中心的用法得到确定。

由此可见,日本敬语体系是日本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并将其本土化而发展形成的。虽然在当今日本社会并没有对儒家思想产生高度认同,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日语敬语体系,对敬语学习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周琛.儒学伦理对于日本敬语现象的影响力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7(5):1-10

[2] 森 勇太.敬语运用的新视点[C].日语学,2017(6):16-24

[3] 末土文美士.日本宗教史[M].岩波新书,2006:14-29

[4] 柏宝清.试论日语敬语的历史变迁[D].山东师范大学,2006:1-52

[5] 森山卓郎.丁宁语研究[N].日语语言研究,2008(5):1-5

作者简介:陈霄(2000.9--),女,汉族,云南楚雄人,本科生,日语专业

刘畅(2000.9--),男,汉族,云南昭通人,本科生,日语专业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谈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构建的启示
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兽性教育”之我见商润泽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