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越峰
【摘要】高校是大部分学生结束求学生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为了能够让广大莘莘学子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目标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一直处于常态化管理模式中,采用“三全育人”的理念,能够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联系更为顺畅。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导师制
如果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那么这些身处高校的学子们就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绩,有多少莘莘学子在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不仅施展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時也展示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个人品德。充分地印证了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扎实且稳健的。
一、“三全育人”模式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建设32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培育建设20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40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这里所强调的“三全育人”,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上来分析,从狭义上来看,“三全育人”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老师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然而对于心智发育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的大学阶段学生而言,其学习与生活的范围其实已经紧紧局限于校园环境,所以“三全育人”的基础范畴是有待商榷的;从广义上来看,“三全育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己的充分配合,这里所介入的第四元素“社会”,看似与学校并无关联,然而由于身处高校环境中,已经成为链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之后,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育人的优势
高校思政教育在引入“三全育人”理念的同时,部分高校也同时确定了“本科导师制”的培养教育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来看,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能够较为全面地彰显出其优势。
其一,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以德育人”,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当下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中不仅仅特指学习成绩,当刚入学大学生还并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仍然习惯于中学阶段那种课堂教育教学环境的时候,明确其思政教育的“导师”,既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个过渡期,不至于对哲学范畴的相关概念有过于突兀的感觉,而且还能够在自己的导师身上,透过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一定之规。
其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以德树人”,完全符合高校的教学氛围。高校的老师,不仅要承担为学生授课的工作职责,而且还有很多老师从事着本专业乃至本行业内的高精尖学术研究工作,这属于是高校老师的社会责任,当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导师一起进行研究与探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地接触社会的尝试,这种模式自身其实就是一种绝佳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及品质教育的经历。特别是考虑到思政教育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的确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学生能够有这样的导师和这样的学习经历,与高校所营造的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是完全相得益彰的。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育人过程中应规避的问题
尽管从实践与应用反馈上来看,广大师生对于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都极为认同,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
一是,导师应当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某种层面上来说,的确与一些老师所从事的专业知识领域研究并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一些老师在开展这方面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就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劣来作为其个人品德高低的唯一衡量标尺。这其实不仅完全走入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误区,而且还将思政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完全混淆在了一起,根本没有起到思政教育应当发挥的作用,最为主要的是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作为老师,应当审慎看待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要针对大学刚入学前三个月和临毕业前两个月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等高度关注,避免学生有任何的过激言行出现,合理疏导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二是,导师应当注意学生同社会接触的渠道和方式。尽管高校被视为“半个社会”,但是其与学生日后真实的就业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之间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而且也必须要承认的是,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与特点。基于此,学生的导师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对于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必要的监督,务必最大化地帮助学生剔除掉有可能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形成侵蚀以及影响的所有不利因素。
尤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监督”,绝非是要让老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断绝学生与社会层面的沟通与联系,这样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完全违背了思政教育的初衷,而且还极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弹,只需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对学生的相关行为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即可。如果客观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与学生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渠道,帮助学生用多个视角来认知和了解社会,从而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身精准的社会定位坐标。
结语:综上所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校思政教育能否有序开展,其动力源并非完全在老师身上,更需要在学生中深挖潜力,这样才能够让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配合,假以时日之后学生到社会环境中求职、生活与学习才能够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周学智.“三全育人”视阈下“育人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建构[J].高教学刊,2020(27):69-72.
[2]朱春梅.“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04):76-79.
[3]韩天炜.“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6):218-219.
基金项目:传统节日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青年专项项目”,课题编号:SZQN201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