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娟 李 伟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中考英语总复习中,学生要面对大量的阅读理解语篇。这些语篇通常设有细节题、推断题、猜词题、主旨大意题等。阅读教学模式基本为“扫清生词障碍—学生做题—核对答案—教师讲题”等。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如何让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实效成为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有效的阅读教学首先建立在对阅读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语言是阅读文本的载体,任何阅读文本的内容、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梁美珍、黄海丽,等 2013:57)。因而,语言是剖析阅读文本内容和思想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前者侧重对字、词的识别,后者侧重对文本思想和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即运用梳理结构、提炼归纳信息、推断隐含意义、批判性分析等阅读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入处理(Grabe&Stroller 2002,转引自周亚,2014)。阅读的要义除了理解语言外,还在于对阅读文本的深层次挖掘,并获得情感上的启迪,真正提升阅读素养。这正好契合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分级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级毕业时应达到“五级”要求。在“五级”标准中,学生需要达到的“读”的要求有“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教育部 2012)。
在中考英语阅读中,学生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是完形填空语篇和阅读理解C篇和D篇。这三篇文本形式独特、内容有趣,体裁基本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不同。剖析语篇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对于内容繁杂的阅读文本,关键在于抓住主线,创造性地整合和开发阅读材料,用主线理清文本内容,将阅读文本材料化繁为简,使对阅读文本的感知、内化等解读过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葛茹 2010)。也就是说,从结构视角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结构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其达成阅读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宏观结构出发,理清文本的脉络;同时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乃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体会“细微之处见真章”的语言魅力。
下面以2016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C篇和D篇的阅读教学为例,分以下几个步骤对阅读文本进行剖析。鉴于三歌语篇的文体不同,结构有所差异,在细节处理上,会有所不同。
阅读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在读前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增强其阅读动机,激发其阅读欲望(杨谢友 2012)。标题包含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在读前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标题,判断文体,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剖析文本结构奠定基础。
完形填空语篇Mom’s Christmas Surprise讲述了圣诞前夕,小女孩莫莉(Molly)得知妈妈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放弃为自己购买一副心仪已久的手套后,用自己攒的钱为妈妈悄悄买下手套当作圣诞礼物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落脚点在surprise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标题Mom’s Christmas Surprise,并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初步解读:“Will it be a story?And why?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passage through the title?”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故事。学生能很自然地推断出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夕,surprise会是圣诞礼物的落脚点。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思考:“圣诞节收到礼物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那么本篇为什么将文章标题定为Mom’s Christmas Surprise学生的思维即刻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发表意见:“This gift must be special.”“Maybe it is not a gift but a word or something she does.”然后教师提问:“什么情况才算是一种惊喜呢?”学生回答:“事先没有准备,突然知道的开心的事。”继而,文本的两条线索:故事线和情感线——送惊喜的过程和由不知情到最后被惊喜感动后满满的爱。
在细读文本之前引导学生解读标题,可以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激活其对话题故事的认知,启动其思维。这样,文本线索和阅读策略也逐渐明朗,阅读理解的过程会因有预设而更顺畅,理解也会更深入,尤其对于完形填空的片段化阅读更有效。
文本是信息的载体,纯粹以文本形式呈现的信息往往头绪繁杂,会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教师可利用信息转换形式,帮助学生把文本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便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邵宁宁 2012)。
阅读理解C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左撇子和右撇子的现象入手,讲述了其原因和各自的特点。说明文的标题指向性很强,通过标题即可预测出文本主要讲左撇子和右撇子的特点及两者的成因,以及人们对左撇子的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标题Are You Right Handed or Left Handed?从每一段的中心句入手设计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
第一步,学生通读全文,在原文中画出主题句,建构文本主题框架,如图1所示。学生在边阅读边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联系文本主要内容,逐渐构建起文本框架。
图1:文本段落主题句
第二步,学生同伴合作提炼主题句中的核心词汇,如图2所示,进一步对文本结构进行提炼,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图2:文本段落核心词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图2分析每一段核心信息点之间的联系,对文本框架进行深层解读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最后认同如下页图3所示的文章结构。第一自然段为开头段,独立成段,开门见山地引出说明对象Right Handed和Left Handed,并对两者进行简单阐述。第二自然段说明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于左撇子观念的改变。第三自然段说明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对说明对象Right Handed和Left Handed的历史原因阐释,划分在第二部分。第四、五、六自然段则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着手,通过举例说明Right Handed,Left Handed及Mix Handed各自的特点。
图3
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同时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附带的细节信息牢记于心。以文本结构为载体的文本处理,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提取文本信息,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深度处理和加工文本信息的时间。学生在文本结构训练中能够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地理解文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针对标题和文本结构的解读,从宏观上帮助学生克服对阅读文本的陌生感,逐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脉络和内容。但是,学生对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句子的理解不到位。事实上,对结构和内容的宏观把握不一定意味着真正读懂了每一个句子。句子在文本中的意义属于对文本的微观层面的理解,也就是基于文本的隐含意义。对于句子隐含意义的把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达成互动。这样的互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解读完形填空 Mom’s Christmas Surprise时,教师从文本中精选了如下几个能反映主人公莫莉心境和思想的句子:
1.Molly didn’t realize how white Mr.Smith’s beard was until that moment.In fact,he reminded her of Santa Claus.
2.As Molly walked back home,she decided to tell Dad her secret.“You’ve got to check the mailbox everyday,”said Molly___(quietly)to Dad.
3.“Oh,who bought these for me?”she(Molly’s mom)asked.
“Santa did,”said Molly smilingly.
“Ho!Ho!Ho!Merry Christmas!”said Mr.Smith,with a loud laugh.
4.It was a Christmas that no one would ever forget.
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这些句子并思考以下问题:“What can we infer about Molly from these sentences?”要求他们关注 didn’t realize,until that moment,reminded her of,decided to tell her secret,smilingly,with a loud laugh,no one等富含蕴意的词汇和短语。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以下推断:
1.Everything went quietly as Molly hoped with the help of Dad and the post office worker—Mr.Smith.
2.It was a Christmas that no one would ever forget,especially for Molly and Molly’s Mom.
3.Mr.Smith was also moved by Molly.
4.Christmas is a holiday for giving and receiving thanks.They all did it.
5.Santa is not the only man but everyone who helps people.
在学生的上述推断中,1,2,3都与文本故事相关,4和5则上升到对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意义的深层思考。学生在推断时,基于文本内容和结构,从文本语言出发,将语言变成载体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带来内在的触动和情感的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读者只有把握作者的意图,才能更深刻地与作者就某一话题或者观点进行沟通。
阅读理解D篇题为Should Children Be Allowed to Get Bored?文本标题即论题。教师提示学生回归文本结构。学生很快找出几处能够明显体现作者观点和意图的地方。首先,由议论文标题引出论题后,首段开门见山地指出观点“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get bored...”然后,学生发现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在讲博德曼(Boredom)的优点。“Boredom can give them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creativity.”“Boredom had helped her in developing her mind.”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从宏观视角聚焦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作者认为孩子们应该被允许无聊,因为无聊对孩子们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有好处。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结尾,作者引用贝尔顿博士(Dr.Belton)的一句话“For developing the ability to be creative,”Dr.Belton advised,“perhaps we need to stand and stare,and stay off-line from time to time.”教师提问:“Why would the writer end up with this sentence?”有学生认为既然以它结尾,一定是为了呼应前文。当孩子们在无聊时会通过电视和网络打发时间,而这样做会限制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所以作者主张让孩子们远离电视和网络。有的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反思,再次深刻挖掘文本,将作者的意图提升到新高度,实现读者与作者深层次的共鸣。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让学生与阅读材料建立联系,融为一体。不论从标题激活相关背景,还是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生活实践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互动,都是有效的阅读过程和体验。
其次,阅读不能停留在文字本身,而应围绕话题解读文本结构和思路。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后,思考和互动都更有针对性,能更加深入地把握文本隐含的意义和作者意图。
第三,当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透过语言现象触及思想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能被调动起来。
最后,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基于学情和文本展开针对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