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王馨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中较为抽象、概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会做人、做事,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当中,学生虽然记住了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但对它们的运用,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突出表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上。道德与法治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其考试成绩的好坏将影响学生的前程。因此,掌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实行开卷考试后,虽然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牢记的。因为在开卷考试中,“开”的是教材或某些参考资料,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逻辑结构的组织上它还是封闭的。有些题目虽然表面上和教材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仍然需要按照教材内容来解答。所以,不论题目多么新颖,评分标准多么宽泛,但答案最终还是要用教材中的相关原理或学科术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
另外,在开卷考试中,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多变,都脱离不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上。比如,每学完一节课,就尝试着画一个知识网络;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学完教材后,就要把整本书的知识网呈现在一张张纸上,呈现在脑海中。在复习时,我们还可以把教材知识分成几大类进行归类复习,如经济专题、国策专题、文化专题、对外交往专题等。这有利于我们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1.把握主干知识是答好试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理解主干知识,全面掌握主干知识,灵活运用主干知识,掌握主干知识在初中阶段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了解主干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主干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并进行比较分析。在答题时要体现学科特色,运用学科术语答题,不能说“白话”和“空话”。
2.培养开放性思维,学会多角度回答问题。
“开放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的重要特点。尤其是主观性试题,开放性更加明显。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答案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等。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开放思维,拓宽思维空间,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问题情境。答题时,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自己擅长的某一方面。在遇到试题设问中有“至少三个方面”“两点即可”等要求时,要多答一两个方面,以求回答得全面,拿到高分。
3.关注社会生活,了解国家大事。
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在日常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同龄人日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模糊认识等,了解学生实际;要多看电视新闻,多看时政报纸,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在复习时,还要明确国家对青少年的期望,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要把握社会对青少年的希望,努力使自己融入社会洪流中去;要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努力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4.学会调控情绪,克服考试焦虑。
非智力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心态、积极进取的心理等有利于学生在考试时超水平发挥。因此,在考试过程中,我们要调控好情绪,沉着冷静,积极思考,特别是遇到难题时更要冷静,不要被难题吓倒。在做题时,我们可以先把难题放一放,先做其他题,最后再回头做难题。当出现考试焦虑心理时,可以暗示自己“不要紧张,我有信心”;也可以进行几次深呼吸,缓解紧张的心理;还可以闭上眼睛,静坐一会儿;等等。
在平时测试后,我们要注意核对答案,分析哪一类型的题得分较高、哪一类型的题错误较多。对得分较高的题目类型,要总结答题方法,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对失分较多的题型,要分析失分的原因: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还是因为粗心大意、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对,或者是因为表述不准确。如果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就要加强学习,力求掌握基础知识;如果是因为粗心大意、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的,就要多做这一类型的试题,总结这一类型试题的思考角度、解答方法等;如果是因为表述不准确造成的,就要在答题的过程中注意规范语言表述,学会用学科语言来回答问题。另外,在核对答案时,还要注意对比一下自己给出的客观题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思考参考答案的合理性、逻辑性等。
道德与法治学科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教材,总结审题技巧,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答题规范用语的习惯。相信在日积月累中,实现答题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