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珊珊,李俊献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本质上是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新品种、新设备及农业技术的过程,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国每年约产生6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约35%[1]。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能促进农业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农业研究院所应重点关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方式、途径以及市场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学研究院采用传统的农业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科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工资分配等存在不合理因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部分科研院所在考核科研人员时以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为指标,没有将研究成果转化纳入考核指标中,导致部分研究人员将发表论文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以解决农民生产问题、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财政拨款是农业科研院所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些经费的主要去处是基础研究,用于农业推广和应用方面的较少,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上更倾向于基础性研究,重视课题申报的种类、成功率以及论文发表数量,较少关注研究成果是否有效转化。在农业科研项目申报中,横向课题与生产实际关联度较高,但是横向课题申请难度较大,经费少,如果涉及和企业合作,还可能产生很多合作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相较于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的论文深度不够,不利于科研人员评定职称,因此部分科研究更愿意选择申请难度小、经费多且容易出成果的纵向课题。科研立项脱离生产实际,研究成果就很难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难以提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生产、市场、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但是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团队结构比较单一,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容易和市场、生产需求形成断层。另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阶段,通常花费约8年的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主题选择、研究测试以及推广应用,但是生产技术应用一般只需要6、7年时间,导致科技成果不能为生产实际提供及时的有效供给[2]。转化周期和应用周期之间的差异也给农业科技研究院所带来了一定的投资风险,增加创收难度,阻碍成果正常转化。
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科研院所管理机制中,优化农业科技院规章制度,通过提升科研管理质量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科研服务市场化。对于项目研发,应做好全面的评价和管理,完善跟踪、反馈、评价机制,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档案。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工作绩效中,将其作为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指标,适当地压缩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增强科研人员切身利益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联系,促进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
农业科研院如果坚持将科研作为主要任务,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农业科研院所应结合社会发展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目标,承担起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提升科研成果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在生产上的可行性。科研人员决定了做农业生产基础性研究后,应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深入调研,找出农业生产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项目选题。研究时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地调整农业科技转化机制,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农业科研应和生产实践需要保持一致,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研究项目和生产需求、社会效益之间的有机统一,推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农业科技成果展在三农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新时期市场对农业产品品种多样性、技术先进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科研院所应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管理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确定自身发展定位,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院所内部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使农业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发挥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社会效能,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