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2020-12-15 15:53黄晓斌阮芝艳王发训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独活中药材药材

黄晓斌,阮芝艳,王发训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湖北 宜昌 443413)

五峰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日照133小时,平均气温13-17℃,无霜期240b,年均降水量1600mm,垂直气候带明显,适宜各类中药材生长和培育。以红壤、黄壤、棕壤等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为主,高度契合中药材生长环境,适宜规模化栽培和发展。五峰中药材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香党坪、赵家坪国营药材场专门研究生产种植中药材,先后建立了牛庄乌天麻、牛庄独活、湾潭牛膝、湾潭续断、长乐坪贝母、壶瓶山白及、仁和坪“三皮一花”等特色中药材基地,地产湖北贝母、“五鹤续断”、牛庄独活已被收入中国药典,天麻、白及、七叶一枝花、竹节参和珠子参等以其优异品质和独特药效深受全国业界推崇。近年来,五峰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继五峰县茶叶、中蜂产业的又一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1 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资源丰富

五峰森林覆盖率高达81%,境内有植物类3000多种,约占湖北总数50%以上,占全国10%,仅后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种类就相当于欧洲的植物种类总和,是武陵山区的“天然药库”。1986年普查显示,五峰县有中药材893种,其中植物类830种。2011-2014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与中南民族大学共同编辑出版了《五峰特色常用药用植物》一书,收录了全县野生和适宜栽培的常见及珍稀药用植物118科446种。其中,268种药用植物属《湖北植物志》等相关分类专著未予五峰分布记载,属五峰地理分布新记录物种。在新纪录物种中,有绿花杓兰、扇脉杓兰、独花兰、一金兰、天麻等31种国家一二级保护药用植物,有五倍子、独活、贝母、玄参等21种道地药材。境内还分布有野生延龄草、南方山荷叶、蛇菰、七叶一枝花、白及等12种珍稀名贵药材。

1.2 中药材产业成效明显

近年来,五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提出了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予以重点培育打造。全县中药材总面积已达33.3万亩以上,其中人工种植草本药材4.7万亩,木本药材28.6万亩(五倍子6.2万亩、“三皮一花”22.4万亩),常年收购品种达60多种,年收购量达3万多t,农业产值达6.3亿元,中药材综合产值达9亿元。全县8个乡镇共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2家。

1.3 中药材产业链逐步完善

全县已有中药材深加工企业1家,产地初加工5家。深加工企业主要以传统中药材五倍子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系列产品,已建有单宁酸等系列产品生产线5条,年产能达7500t。生产的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系列产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印度、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年生产量2510t,年产值16100万元,销售收入12734.13万元。初加工企业主要以独活、川牛膝、玄参、天麻、金银花为原料,进行切片、烘干等炮制,年加工生产量1500t,加工总产值2500万元。

1.4 中药材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2019年,五峰县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合作,聘请该所专家为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顾问,常年驻点为五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五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新增中药材科研功能,重点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道地新品种选育工作。同时,成立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协会,引导中药材企业间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从单纯竞争到合作共赢,提高了行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2 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措施及成效

2.1 争取项目资金,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近年来,省市县先后对五峰中药材发展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划拨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230万元用于中药材基地建设,全县完成独活、贝母、牛膝等道地药材基地1600亩;连续三年将中药材产业纳入产业扶贫扶持政策清单,对新栽植中药材的农户给予奖补;县政府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奖补政策,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育苗基地、种质资源圃及初加工或精深加工建设主体给予奖补。同时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给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2 注重药食同源,加强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

五峰立足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健康药材产业,构建起了“一村一品”中药材产业,全县扎实推进优质药食两用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区域布局,统筹推进,已建成独活、牛膝、白及、木瓜、葛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000亩,创新“药企+基地+农户”“药企+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经营模式,促进中药材产业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从只求“量”的提升向“质”与“量”并重转变。大部分农户效益明显,基地收入每亩4000元以上,五峰牛庄乡独活基地,平均效益每亩达8500元。

2.3 强化道地品种,推进中药材品牌建设

注重中药材品牌创建及宣传推介,建立中药材影像资料库,开展“三品一标”相关工作。“牛庄独活”“湾潭太白贝母”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制定了相关技术规程。为继续提升五峰中药材影响力,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紧密合作,无缝对接,在中药材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组织培养、生态栽培、绿色防控、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利用上进行技术攻关,选育推广适应五峰种植、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良好的中药材品种,提高道地药材种植培育标准化、效益化水平,辐射带动五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县开展种植标兵和种植能手评选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中药材的品质,推动中药材品牌发展。

2.4 结合线上线下,针对性开展产业技术培训

根据全县各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动态需求,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均3000人次以上。除了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培训外,还组建微信交流群,以“线上”的方式开展培训交流,解答相关技术难题。

3 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化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不少,但是大部分为药农分散种植,集中连片,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很少,药材种植和田间管理难度加大,导致药材产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不高;基地不能标准化,使得药材批量供应能力低下,在市场交易中难以形成气候。中药材初加工产品标准不统一,生产出来的产品分级不一致,导致同一时期相同产品价格也无法一致,市场竞争能力弱,无法实现企业、药农双赢。

3.2 品牌建设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

中药材规模化的加工型企业少,规模小,加工手段原始,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分级、烘干等初加工阶段,销售以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为主,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钱,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上仍以原药为主,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流失,经济效益低。

3.3 资金、技术缺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疏于缺乏工作经费,中药材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对中药材的品种、生长发育特性、环境对药材的影响、产品加工等方面不能系统掌握,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3.4 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单一

五峰虽有一家中药材龙头企业,但仅仅只是针对五倍子的深加工,对于全县中药材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另外还有5家初加工企业,虽然与药农建立了种植、购销关系,形成了企业+药农+基地的现代化经营模式,但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够,带动药农增收效益不明显。

4 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道地中药材品种的良种化

一是要快速选育道地优质品种,并对优质品种进行保护。二是建设好一批道地品种的GACP基地,把基地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三是加强地方珍稀名贵中药材的保护,地方政府要尽快出台保护措施。

4.2 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力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水平,打造种植品牌。一是制定道地中药材相关标准,加强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种植与管理,开展林下药、林药蜂等高效栽培模式,不断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二是建立标准化加工厂房,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加工,生产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产品。

4.3 积极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

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推进五倍子精深加工产品及中药材饮片生产,同时开展天麻、银杏、党参、葛等药食两用药材的种植与加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究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拓宽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

4.4 加大人才、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

五峰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人才缺乏,为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快技术人员培养和引进工作,努力争取省厅和市局项目资金,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和企业贷款向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倾斜。建立中药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激励奖励机制,确保项目落地,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独活中药材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独活寄生汤与针灸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观察
等风来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独活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