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陵
哲夫长期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写了许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作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以生态题材见长的重要作家。实际上,作家也一直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常常深入“扶贫脱贫”第一线进行艰苦的调研采访。这一次,作家把目光聚焦在山西省岢岚县,生活在这片贫困土地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施国家“扶贫脱贫”的战略,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赵家洼村考察,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了岢岚人民脱贫攻坚的许多担当创新的工作,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总书记一席话,让岢岚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人民的斗争现实感动了作家,点亮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激活了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夯实了长篇报告文学《爱的礼物》的主题,从而展开了对岢岚人民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生动描述,反映出人民群众改变自己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
作品一开始就引导读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把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放到世界反贫困斗争的“全球语境”下来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地展现作品的思想格局,突现主题。这种思考,虽然不算这部作品的独到发现,却是这部作品坚定鲜明的思想立意。反贫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中国的扶贫脱贫是世界反贫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家在文中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中国人安定了,世界就安定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民正在用自己艰苦的摆脱贫困的斗争,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参与世界反贫困斗争,为世界广大贫困地区和人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可行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共识。《爱的礼物》正是从这个思想层面上,认识中国扶贫脱贫战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
紧接着,我们就会注意到作品特意提供了一个细节:1948年,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去西柏坡,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进入北京城“赶考”,就路居过岢岚。毛主席还在路边与一个老农借火交谈,留下了一句话:岢岚是个好地方。作品也许想突出这个地方文化的传奇性,实际上却更深地展现了作品主题的一个亮点:赶考。毛主席带着我们党进京赶考了。而岢岚在几十年里还是那么贫穷,老百姓还过着苦日子,说明“赶考”远远没有结束。作家也许想说,岢岚已经变成了一张考卷,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解答。“扶贫脱贫”可看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赶考”。岢岚的脱贫攻坚只是时代“赶考”的一个缩影。当年,中国农民用小车把解放战争推向胜利。也是中国农民,用改变自己生存命运的“土地承包”,把中国带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然而,几十年以后,我们发现“三农”问题似乎没有完全解决,甚至更加突出,更加严峻,农民沦为这个国家的“弱势群体”的风险正在加大。“三农”问题,严峻地考验着中国改革的方向和中国的道路,也严峻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和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以敢于啃硬骨头的意志精神,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时代“赶考”答卷。
作品显然没有忘记向我们展示“岢岚是个好地方”的内容。这个地方自然条件优越,绿水青山,气候宜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历史上因地理位置的特殊而成为重镇,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等人曾在这里做官,并留下《修岢岚城疏》一文。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岢岚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多数地方还保持着自然经济的形态。作品又提供了一个细节,说岢岚没有煤。在经济腾飞的山西,没有煤就意味着经济不发达,是穷地方。这是岢岚的不幸,也是岢岚的幸运。没有煤,就能保住森林植被,绿水青山,就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成了好地方。保住好地方,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开创自己美好的新生活,是人民强烈的现实愿望和长远的历史选择。我们脱贫攻坚战正是感恩、尊重和顺应人民的历史选择。
抓住上述三个思考的基本点,我们就能看出,作品思想格局、主题立意与其他一些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特色表达,也使作品的主题有能力站到当代思想的制高点上。
作品除了反映扶贫脱贫现实外,还升华出一种哲理,进而看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变化。其中探讨的重点,显然是人与自然的由矛盾冲突转向友好和谐的关系。这是作品最有新意的思考部分。作品常常生发开去,讨论了河流、森林、高原、冰川、气候,讨论了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方方面面,展开了作家长期思考和积累的生态思想,并且把我们的思路引到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新颖思想观点上,那就是,地球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需要地球。作家提供了一个材料表明地球迄今已有几十亿年。而人类算来算去,也不过百万年。这样的差别表明人没有任何理由狂妄自大,把自己当万物灵长、地球的主人,没有任何理由恶意破坏地球,过度消耗地球的资源。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守望地球,就是守望人类自己的家园。这样的观点,越来越成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共识。
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想到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两山”理论丰富深远的思想内涵,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在艰苦进行的这场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本质。从而也让我们看到《爱的礼物》这部作品思辨的深刻性。
作家描写更多的是奋战在一线的扶贫人。县委书记王志东作为脱贫攻坚战的组织者领头人承担起最重的任务,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作品描写了他在组织实施农民整村搬迁工作过程中的担当意识、组织才能和坚定意志,突出了党的基层干部的实干精神和破解困局的能力,生动地塑造了扶贫人有血有肉的报告文学人物形象。作品中写得更多的是普通的扶贫干部。这些人可称作是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突击队员、爆破手。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无私地为广大农民谋利益,一个不能少地把农民带上共同致富的大道。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是村第一书记。他们有的具有长期农村工作的经验,但多数人都是城里派驻的,有不少人甚至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对扶贫工作还很陌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奔赴攻坚克难的第一线,走在一起,拧成了一股巨大的攻坚力量,承担起一方的脱贫责任。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智慧,给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出谋划策,寻找项目,落实资金,培养人才,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推进扶贫脱贫工作,扎扎实实兑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于是,我们读到北道坡村党支部书记王云的故事。他深知贫困问题的症结所在,点子都是冲着问题去的,抓得准,抓得到位。他带着农民种菠菜就是个好点子。我们读到了黄土坡村第一书记刘俊斌的故事。他这个人心特别细,发现贫困户袁拴成家的羊粪没人清理,就想办法把它制成了花肥,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决胜之年意义大,脱贫攻坚故事说不完。每一个故事,都在积累时代精神,都在凝聚时代力量。中国作家有责任把故事讲好,把时代精神和力量传递好。报告文学《爱的礼物》,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这是一部向在攻坚一线奋战的扶贫人致敬的优秀之作,是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的优秀之作。